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外在表征及其内在机理
2016-05-30王保英
王保英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对于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找出其外在表征、剖析其内在机理,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外在表征;内在机理
一、引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训示。这些训示中所包含的感恩内容,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更应对于社会、父母、他人常怀感恩之心,加强自身修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屡见不鲜。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外在表征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冲击,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较为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缺失。“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人一生中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尽其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可是我们的部分大学生对于长辈给予的爱麻木不仁,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换来的钱。还有一些学生,在自己的父母无法达到他们的需要时,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
(二)对老师教育之恩的缺失。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训示虽然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但却揭示一个要对老师存有感恩之心的重要道理。当前,许多学生已经缺少了对老师的最起码的感恩情感,与老师的关系处于淡漠状态,在课外与老师擦肩而过也不打招呼,形同陌路。一些同学不尊重老师的教学劳动,随意旷课、逃课,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听音乐等等。
(三)对学校培育之恩的缺失。学校是教授我们知识、教导我们做人的神圣场所。然而,一些大学生似乎把学校的培育之恩忘在了脑后。一些依靠国家助学贷款来维持学业的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在他们经济条件允许后仍不及时偿还助学贷款的费用,更有大学生对于学校催促还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对于学校怀有憎恨之情。
(四)对社会帮助之恩的缺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前,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资助大学生的行列。然而,一些大学生认为这些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是理所当然,部分同学对于长年资助他们上学的人甚至连一声“谢谢”都没有。在资助金的发放过程中,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以相关部门发放补助不及时为由,恶语不止。这些现象,值得社会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反思。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社会、家庭、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一系列问题造成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在社会大环境中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竞争敷衍出来的惟利是图等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另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前,中外在文化上有了越来越频繁的交流,而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更容易将新的思想内化为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
(二)家庭教育重心的失衡。当前大学生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生就寄托了父母全部的希望,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的溺爱。家长在物质方面都尽可能去满足,可是往往却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大多数大学生把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学而优则仕”,几乎所有的家长在上大学的问题上都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可是子女在父母这样的娇宠下,造成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的“冷漠一代”。
(三)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忽视。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由于迫于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往往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升作为教育的重心,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感恩教育在高校中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感恩教育的目标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当今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不良现象与学校忽视感恩意识教育不无关系。
(四)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匮乏。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当前,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冷酷和麻木,认为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社会和父母做的不合他们的需求,他们还会牢骚满腹。部分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在有人监督或者有外力限制时,一些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规范。但如果外力没有了,感恩缺失的情况就出现了。
一个心存感恩的人,才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有所作为。关于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找出其外在表征、剖析其内在机理,不论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还是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家庭、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努力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将感恩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等工作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感恩生活。辅导员与学生接触密切,因而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从细节入手,用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另外,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感恩、感激和回报他人。
参考文献:
[1]刘艳英.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2]金妍妍,李建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10(04).
[3]许婕,杨波.论感恩教育的时代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