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线索的浅探

2016-05-30曾丽君

亚太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文体

曾丽君

摘 要:文体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作为教学线索,有助于教师对教材中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知识的梳理,而且使本课程的教学具有史的功能,理论的高度,通过教学主体线索的改革,减少课时压缩带来不利影响,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文体;古代文学;教学线索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是中文系的专业课,对外汉语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了语言类的教学,把文学类课程进行了调整,由之前的280课时压缩至124学时。如何继续完成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就成了一个新的任务挑战。

文学史的教学内容,从大的方面来划分,有历史背景的概括,作家作品的分析,文学思潮的评价,文学理论的介绍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文学分期,历时性讲解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也就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维。

课时压缩后,必须寻找新的线索,采用新的方法,来梳理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为此,笔者在备课时曾经思考过多种可能性,来寻找本门课的庞大内容间的内在联系与线索。比如以作家作品为线索的可能性。作为是文学史这个系统中最终的可见可感的成果形式,它们像一棵果树上的果实,鲜艳丰美,数量庞大,可是每一个果实是一个个体,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却很难概况其他果实所有的特色。如果以文学思潮为线索,它能够较好的梳理士大夫文学、雅文学在一段时期内的思想标准与审美追求,但是它很难概括民间文学或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文学史教学的线索,各有利弊,经过深入思索,笔者认为以文体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线索,以文体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维。具有多方面优势。

一、它对文学作品的划分具有涵盖性

就教材作中的作品来看,有诗、辞、赋、散文、词、散曲,戏剧、小说等。同时,文体分类又是多层次的,比如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再细分,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骚体诗、乐府、歌行体等。近体诗又叫格律诗,可以分为五律五绝、七言七律以及六言绝句等,它几乎可以涵盖古代文学中的所有诗作。

二、以文体的发展变化作为古代文学史的线索,具有跨时代性

以赋为例,它以讲求排偶藻饰、写景状物为特色,起源于先秦时的楚辞,到了战国秦汉之际,产生了骚体赋,西汉产生大赋。东汉出现抒情小赋,南北朝时期流行骈赋,唐代有应试科举之律赋,唐宋以后有文赋。同是赋体,跨越若干朝代,展现不同的时代艺术特点,可是赋体总的唯美主义特征是突出稳定的。

三、以文体为线索,更便于进行民间俗文学发展的梳理

以音乐文学为例、先秦的诗经、汉代的乐府、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它们其实都是当时时代的民谣和流行歌曲,这些文学样式分开来讲,都与音乐相关,皆为长短句,反倒容易造成混淆不清,放在一起做对比,反而脉络清晰。比如诗经与乐府,分别产生与先秦和两汉,其中包含着相当一部分国乐雅乐,到了宋词阶段,雅乐部分就几乎忽略不计了,再到元曲阶段,就已经是纯粹的民间音乐了,与之俱来的歌词语言的特点、手法的运用、题材的演变就容易理解了。同时,只作为民间流行歌曲来看,也不是简单重复,诗经与乐府相比较,诗经以四言为主,乐府以五七言为主;乐府与宋词,前者历时千年不衰,长于叙事,后者只在宋代最为流行,善于抒情;宋词与元曲相比,宋词多以南方曲调为主,演唱与诵读差别较大,以婉约为正统,元曲北方音乐居多,演唱与诵读节奏、断句基本一致,歌词以尖新为特色。通过对比,同是流行歌曲,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各有差异,更易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文体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线索,更容易讲述题材的处理

总的来说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巨大,诗吟咏人文情志,词低唱男欢女爱,史传书写家国历史,乐府传唱民间故事,辞赋铺排山川景物,小说塑造传奇人生。形式与内容,二者相得益彰是最好的。

另外,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的演变,通常以社会背景、文学思潮、作家的思想为原因讲解,如果从技术处理的层面来看,用文体的变化来讲解更直接。比如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从唐宋至金元,表面看,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题材的处理已然不同。审美风格也大异其趣,究其根源,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采用的文体是唐传奇,是应试科举之人行卷之需,自然保有公卿士族的审美取向;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它以音乐文学为主,采民间俗文学传播方式,其思想旨趣,倾向于大众市井的婚恋观,而且诸宫调这种文学形式,较多的即兴随机地演唱说白,所以曲词多变,篇幅巨大。到了元代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代表。其曲词优美,天下夺魁,表现出中国雅文学本身的历史积淀,插科打诨的宾白艺术。体现与观众互动的口语化倾向,大团圆结局展现民间审美旨趣,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历久弥新。这一题材处理的演变,不仅是不同年代思想的演变,更体现了不同年代文体的演变,更加直观、形象。

五、文体研究本身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体为线索,可以理解文学思潮大部分内容

比如唐宋的古文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运动,清代的桐城派古文运动,它们都要求散文复古,与之相对的是对骈文和八股文的反对,可见,这一系列思潮都与散文和骈文,八股文的文体相关,如果掌握了这些文体的特征,理解文学思潮就能事半功倍,能够有效的串联起一系列作家、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同时,通过“辨体明性”的研究思路,能够更准确的把握文学自身的特点,以此展开学科的交叉影响研究。

综上所述,以文体演变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线索,具有涵盖性,历时性,总括性和演变性,和开拓性。能够在缤纷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关键所在,牵一动百,举一反三,从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走出一条高效易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侯聪玲,冯君.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1(5).

[2]毛振华.改制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

[3]李英然.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韩朝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文体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