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就业能力的提升渠道
2016-05-30于亚男单旖旎何双雷梁健
于亚男 单旖旎 何双雷 梁健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今时期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特点,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就业能力提升渠道,从唤醒生涯意识、增强职业素质、锻炼求职技巧及完善创业教育等方面以期达到高校毕业生求职准备充足、职业能力过硬、自我展示到位及求职渠道拓宽的目标,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实现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就业特点;就业能力提升;生涯意识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765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受制造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面对庞大的毕业生大军,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无增有减,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当今“90后”甚至“95后”的大学生群体,思想独立,自我意识更加鲜明,在求职就业中也逐步呈现出一些新形势下的新特点,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清楚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形势,针对新时期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有效的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渠道,从而达到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立足于求职市场的目标。
一、新时期下的大学生就业特点
1.就业意向趋于务实,就业目标多元化。新时期大学生更加趋于理性,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求职选择时更加务实,基于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更多学生将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的未来发展为求职选择中重要的考量指标。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许多老牌国有企业,尤其传统制造行业不再成为众多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目标,更多发展态势良好的民营企业,甚至中小型企业成为更多大学生的选择。
2.面对严格的考核标准,很多大学生的求职准备仍显不足。面对岗位数量的持续降低,近年来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却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用人单位招聘多以储备优秀人才为主,多数单位都提高了人才需求标准,经调查,近半数的用人单位招聘考核环节都增至3个及以上。面对愈加严格的考核标准,能够符合标准的“高端人才”炙手可热,而其他学生却是倍感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如此的严格考核选拔中凸显出准备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特点,要么能力平平,无过人之处,要么没有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自我展示时抓错重点,就业能力的准备不足和求职技巧的缺乏成为导致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
3.专业并未成为求职选择的局限,更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会考虑个人兴趣。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拘泥于所学专业领域,敢于挑战和创新,更为注重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兴趣方向,摆脱专业限制和约束成为更多大学生的求职选择,如很多工科专业学生根据自己能力特点和兴趣选择销售、人力资源、培训专员等岗位,他们还会涉足当今热门的互联网行业,担任产品运营、市场推广等对专业限制不大,而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职位。但由于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薄弱,相当多的毕业生是在即将踏入就业市场甚至踏入就业市场之后,才逐步确定求职方向,导致在他们虽岗位目标比较明确,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准备。
4.自我意识强,求职中关注自我满意度,“不满意”宁可暂缓就业。“90后”大学生面对着市场经济下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感受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心存一定的忧患意识,但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环境和竞争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在选择中不轻易随大流。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大学生不再背负家庭的经济重担,而父母也更倾向于减少子女压力,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求职意愿不够强烈,若不能满足对职业的期待,他们不再会为了生活糊口签约一份工作。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探索新渠道
1.唤醒生涯意识,尽早投入职业准备。经笔者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初并未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深入的了解,一味的听从他人意见追逐热门,兴趣被忽视,不清楚自己对未来的期待与目标是很多准大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心理常态,在进入专业学习后,发现对专业完全不感兴趣成为很多学生失去目标,产生学业困难甚至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目标不明确、虚度时光,而进入求职市场后出现经历缺乏亮点、能力准备不足的问题,从而追悔莫及。因此进入大学后及时有效的生涯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新生时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认识生涯,尽早唤醒其规划意识,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形成完整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只有在了解自我和了解求职市场的基础上,建构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才能使大学生活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全面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毕业生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全面型人才是当今社会人才选择的趋势,企业以多道门槛选择毕业生,就是为了选择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学校应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环节、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打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组织参与一些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志愿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通用技能水平,拓宽视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级别的人文社科、科创竞赛是大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有效提升他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当然,在求职竞争中,全面型人才固然可贵,但若能有针对性地按照自己目标职业所需的能力要求,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能力,成为自己求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亦能从求职市场脱颖而出。
3.锻炼求职技能,学会自我展示。面向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专业技能的整合强化、能力的自我发掘和应聘技巧的提升着手探讨。高校应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开展行之有效的全面求职指导工作,可在学校或学院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咨询中心,由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咨询师对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求职心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专业化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鼓励他们与工作世界接触,通过参与社会实习,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构建专业传帮带模式,保持在校学生与已就业的毕业生不断线,从而获得一手职场资料,邀请校友来校分享职场感悟和经验,对如何打造职场竞争力进行解读。
4.拓宽思路,完善创业教育,打造新型就业观念。当今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重经验重能力的用人理念要求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所长为社会发展积极工作,投身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事业中;鼓励他们勇于到环境艰苦的基层就业,不断发挥潜能、增长才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此外,我国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继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大学生就业范围,缓解就业压力,并实现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价值。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应保证创业教育的广度,重视实践实训环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应积极建立创业孵化园、鼓励科研项目产业化,组织或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创业竞赛,引导有志向有能力的大学生勇敢尝试,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全面提升职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目标。
三、结语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期待,更是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应形成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打造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工作,完成人才由高校向社会的成功输送,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2]金蕾莅,蔡甄,周源.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与工作贡献的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185-187.
[3]谷博.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就业指导的启示[J].时代教育,2015(5):93-94.
[4]鲁秀伟,安婧,张铎.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创业教育现状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24-25.
[5]王晋光.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
[6]金自如.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52-53.
[7]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72-576.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