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30邹智王晖慧

亚太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

邹智 王晖慧

摘 要:随着现代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在时代中不断的兴起,有些地区的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到六十多万人。但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视角进行分析,有大部分高校大学生仅仅被赋予“志愿者”的头衔注册志愿者,单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我国青年志愿者实际行动中。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特长与项目的具体需求不吻合,这对于高校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本文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从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征、在校期间学生干部的经验、身边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自身价值的体现、广大公民的支持与理解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这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需要注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影响因素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是学生自愿性的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无私的奉献给他人、组织或社会,志愿者活动实际上是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并不是为了一些物质或荣誉奖励,是为了全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社会经济中福利事业的全面发展而提供所需的服务。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中途退出的情况,进而产生志愿者活动人员流失较快的情形产生。为了有效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为核心,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创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大力倡导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加强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支持,提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全面为志愿者活动提供一定的驱动力。

一、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时代发展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数量较多,且特别的集中,高校大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取了专业性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参与对于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而言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便于高校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对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功能具有直接的推动性作用。志愿者服务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所需的服务,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一份力量,大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全面为社会奉献,解决社会或个体所面临的困难。

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是整个志愿活动的服务者,能够促使被服务者受人之助,感人之德,这种崇高的精神会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不断地发扬与传播[1]。除此之外,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有效的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并能够直接的与社会接触,对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处理,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主要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参与和学生的性别、在校期间的学生干部经验、身边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广大公民的支持与理解这些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全面探究这些因素是否会对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一)从人口学特征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分析

从人口学的特征进行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性别对其志愿服务参与度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年龄与志愿者服务参与度的积极性是成正相关关系的,学生年龄越大,其志愿服务的参与度、积极性就越高。另外,户籍对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校期间担任过班级干部的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要比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高一些。

(二)学院教育、家人朋友的支持与自身价值的体现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履行社会责任、结交更多的朋友、增加社会经验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最为显著的是各个学院教育教学环节中,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大力倡导学生在教学中领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作用,将志愿精神与专业性教育培训相结合,全面增强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服务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赴参与度与学院、身边的朋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而言,身边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能够使得个体具体极大的动力,并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自身在志愿者服务中的价值体现[2]。在此环节中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不是从中获取一定的奖励。因此,物质奖励对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影响程度较小。

(三)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解与支持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是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的,因此,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对于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参与度具有直接性的影响,能够促使大学生将志愿服务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全面与社会舆论相关联,从中体现出媒体在信息化时代中的宣传效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为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全面实施给予大力的支持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将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培养与网络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而有效的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

三、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度方面的引导教育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给予大力的支持

为了全面性的倡导与鼓励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性,高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力的支持与引导。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目的是无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诸多的帮助、公益性服务行为,这也是全面展现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体现。为了有效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为核心,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创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大力倡导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加强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支持,提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全面为志愿者活动提供一定的驱动力。

因此,高校教师而言,需要深入化的掌握当前志愿者服务的国情、社情、民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促使高校大学生在参加志愿者服务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与社会服务技能。

(二)教师以鼓励原则为主,充分体现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教师在其中需要起到争取的示范性、指引性作用,教师需要以专业性的素养、知识水平,起到良好的育人、立足教育、服务社会的优质化功能作用,有效的将志愿服务与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推动学生志愿者服务积极的参与,并起到高效性的服务质量。

鼓励原则着重强调教师在高校学生会员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全面为志愿者创造优质化的条件,进而能够调动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愿性的为社会和他人服务,在服务工程中需要以公益性服务放置于首要地位,采取正确的价值理念积极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积极参与、服务的高效性具有直接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创建长期科学的志愿服务机制

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规范与指导,尤其是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指引学生有效的进行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其中为社会和广大人民服务。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成长发展的核心环节。教师大力倡导学生在教学中领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作用,将志愿精神与专业性教育培训相结合,全面增强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服务能力[3]。此之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推动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创建长期科学的志愿服务机制,加强领导、宣传、组织、人事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并对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条件进行全面的教育。

四、结论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在信息化时代中开始普及。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和性别、在校期间的学生干部经验、身边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自身价值的体现、广大公民的支持与理解这些因素具体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范会芳.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2]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D].上海:上海交通法学,2014(06).

[3]彭晓伟.近年来我国志愿者组织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10).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