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温软古城,听一曲铿锵琵琶

2016-05-30越声

小演奏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寨韩文龙湖

越声

潮州古城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它因三山环抱、一江萦绕而独具神韵,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今年2月,我来到潮州,首先游览了古城墙,它北起金山南至南门,全长2132米,古城墙保存的城门有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下水门4座,并建有城楼,其中以坐落在广济桥西端的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

看完古城墙,我接着参观了广济楼,它是一座宫殿式的三层阁楼,屋顶面铺着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有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呈现出潮州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站在城下仰望城楼,能深切领略到“岭东首邑”的特有风采。登上广济门城楼观望,韩水、韩山、金山、湘子桥、凤凰台、凤凰塔等佳景尽收眼帘,只见韩江江面开阔辽远,行船如梭,韩山如梦如画。

我穿过广济城门楼漫步走向广济桥。在潮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民谣中所说的桥就是广济桥。古时大桥上店铺林立,“一里长桥一里市”,桥上亭台楼阁除休憩避雨外,还兼作商业店铺,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俨然是条繁华的商业街。

离开广济桥,可乘人力三轮车畅游古城老街——甲第巷。甲第巷建于明清时期,风格类似北方四合院,有“驷马拖车”、“百鸟朝阳”、“四点金”等格局,其住宅装饰大量采用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彩绘等,宅第尽显富丽堂皇。

参观完甲第巷,再来到开元寺。坐落在潮州市区的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唐玄宗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当时的年号“开元”为名,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一个。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规模庞大,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山门外的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内分四进,首进为金刚殿,二进为天王殿,三进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后进为藏经楼,内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游过之后,我便由衷觉得潮州不愧为千年文化名城,它古典而雅致,恬淡且闲适。

千年一叹古寨行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说:“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

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的千年古寨——龙湖古寨,位处韩江中下游西岸,潮安县东南部,该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何谓龙湖?寨中间由石块铺就,如鳞,形似“龙脊”,寨四周韩水、湖泊环绕,故名“龙湖”。古寨怎讲?龙湖开创年代应为南宋绍兴二年以前,经数百年营建,聚居成村,至明永乐三年(1405),为防御日本海盗的侵扰,筑寨自卫,自迩,古寨成形。

龙湖古寨屡获殊荣,其府第之多、书斋之密、题签之美比“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宏村和西递都有水穿村而流,而古寨则是水绕周际,至今已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民俗摄影采访创作基地”、“广东省最美人文历史乡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等10多张国家、省级名片。

护堤路旁广阔的广场、荡漾的湖水令人怡然,参天古榕下清乾隆状元梁国治手迹“龙湖”二字红底金色鲜艳夺目,这就是寨北门。细辨篆体门联,读出“龙气逶迤紫薇入首,湖光环绕太乙通流”,以“龙湖”二字为冠首,意味深长。

进北门,沿直街行。左边有明经第、先生祠、绣衣第,右边文巷第、进士第、阿婆祠等,右拐进五官巷、多民居。至客巷右转,两边有方伯第、状元井等,府第甚多,出客巷左行,沿湖靠寨走,进西门穿院巷,文翰第、探花第、儒林第,尽是科举名第。再漫步夏厝巷、西巷、伯公巷,算算已走了6条巷。那么多府第、书斋、民居,仔细看,一座就可看上半天,看都看不完,只能择要而看。若要从直街返回,顺路又看了下东门街、上东门街和新街。

这样,一天时间走了直街西面6条巷,看了东面3条街,这“三街六巷”的格局据说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颇有讲究。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真的是书斋多如林啊。据说,全盛时书斋数量近30处,其中不得不提女书斋。

古时女子读书,别说潮汕地区,就是在中原腹地也凤毛麟角,而龙湖寨中平巷竟有女书斋,敢惊世骇俗建它的人就是反世俗为母建祠的员外郎黄作雨,他不仅在自家院落设立书楼供男童读书,还设立了女书斋供族内小姐们就读。

当时龙湖富商众多,书院的院产也相当丰盈,据说还有科举费,在如此优厚的条件下,秀才们无后顾之忧,一心科举,因此出类拔萃者多,仅进士、举人就有60多人。现潮州修复的22座古牌坊中,就有明太卿成子学的“侍御”和明御史许宏宥的“柱史”两座牌坊纪念龙湖先贤。

沿着南北走向的石板行走,一座座不同时期的潮式府第祠堂呈现在眼前,犹如掀开一页页精美画册,那青瓦粉墙、奇巧石雕、气派门庭扑面而来,线条洗练、纤巧秀丽的宋式建筑构件,规模宏大、气势雄浑的明式建筑,工巧华丽、丰富多彩的清式建筑,中西合璧、色形艳丽且带有南洋风格的侨家建筑,古今并构,中西兼有,风格独特,几乎囊括了潮汕地区所有的民居样式。

拜谒韩文公祠

友人说潮州的陶瓷、潮菜、潮剧、木雕、工夫茶、麦秆画等都声名远播,可是不去韩文公祠才是最大遗憾。他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论佛骨表》而触犯龙颜,由吏部侍郎贬谪为潮州刺史。韩愈主政潮州不过8个月,期间做了很多善事,历代潮州人都很怀念他的功绩。在韩愈离开潮州180年后,有个名叫陈尧佐的潮州通判为韩愈建立祠堂,这是潮州历史上第一座为名人建立的祠庙。后人还将恶溪改称为“韩江”,江堤称之为“韩堤”,笔架山改称为“韩山”,祭鳄处叫“韩埔”,渡口叫“韩渡”,市内还有祭鳄台、景韩亭、昌黎路、昌黎旧治牌坊、韩山师院、昌黎路小学等等。我笑道:“看来潮州的山水都姓韩啦!”可见只要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老百姓就会永远把他铭记。

午后,我们驱车驰过韩江大桥,乘兴来到了韩山之麓、韩江之滨的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古朴清幽,庄重肃穆,果然气势非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广场前一块硕大的古书形状的石雕,上面刻着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显然意在警示世人勤奋才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则是行为成功的保证。韩祠正门“韩文公祠”是胡耀邦当年视察潮州留下的手迹。我仰望着这座风光独秀的建筑群,发现韩祠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前面是韩祠的主体,后面是侍郎阁。祠内分前后二进,正中供奉韩愈塑像,并带两廊,后进依山升高,有石阶可登。此刻我拾级而上,心中细数走过了51级石阶,便知其暗喻韩公51岁时到潮州。韩祠整体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由水磨砖砌成,祠内石柱多刻楹联,四壁环立数十面历代碑刻,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引人注目的是韩祠橡木,相传韩愈贬潮为官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一棵橡树,民间盛传橡树开花的多少,可以预示当年科举考试录取率的高低。

有一块碑刻对他评价极高:“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芥”,还有正殿左侧的一块碑刻赫然在目:“功不在禹下”竟然出自韩文公自己的文章,一时颇令我惶惑,不过细一思忖,原来这是他称赞孟子的话,只是后人认为他就像古代的大禹一样劳苦功高,借过来赞美他而已。这些楹联碑刻不但记录着一个被贬官员在潮州的文治武功,也表达出千百年来文化精英对先贤德行的推崇以及这座城市对文化教化者的深切怀念。

我站在韩祠的高阁上极目远眺,韩江、湘子桥和潮州城廓尽收眼底,看得出潮州人把最好的风水宝地留给了韩愈。但真正令人折服的是韩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巨擘”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丰功伟绩。

潮州琵琶王拒为日本天皇弹奏

最近在潮州有人挖出一段历史,那就是“潮州琵琶王”王泽如拒为日本天皇弹奏的故事。

据《潮州名人词典》载:“王泽如,1890~1938年,海阳人。少年为千大金铺学徒,后习琵琶,为洪沛臣弟子。1931年曾至厦门、香港,技惊海外,有‘潮州琵琶王之称,后到台湾、南洋、日本演出。”

王泽如先生的琵琶演奏技艺精湛,在潮汕本土及南洋各国声名远播,在潮乐界也有着很高的名望及影响力。王泽如多次赴台湾和日本与当地的音乐社团进行交流,演奏潮州音乐,只因他是潮乐界知名的琵琶王,所以所到之处无不受到音乐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当年,日本天皇早已闻知琵琶王的大名及其精湛的演奏技艺,想当面听他的琵琶演奏,便邀请王泽如到皇宫表演。可当时我国同胞正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王泽如作为潮州民间音乐人,更是正直有骨气的中国人,他毅然拒绝为日本天皇演奏琵琶曲。这在当时受到了潮州音乐界的高度称赞,也成为王泽如音乐人生的亮点,更是潮州音乐界的骄傲。

交通

可在潮州乘坐来往汕头的大巴,每30分钟一趟,车费10元。在鹳巢下车,坐摩托车到达龙湖寨,车费约3元。也可乘来往于护堤路的散客车,车费约5元。

美食

建议到潮州“胡荣泉”品小吃,到开元寺的莲华斋菜馆品斋菜。而龙湖的传统产品龙湖酥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清香不腻、香脆可口、入口即化,享誉海内外,首创为龙湖许崇记饼家。

猜你喜欢

古寨韩文龙湖
邂逅异龙湖 恋上山光水影
石崆寨览胜
韩文提要
小香蕉
张家畈新村
绥宁大园古苗寨
环保古寨——文斗
郑东新区龙湖12号桥设计
美丽的大龙湖
揭秘龙湖产品“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