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煎香的宫廷气息

2016-05-30聂玮庭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29期
关键词:紫草香料麝香

聂玮庭

在中国的香文化里有一种称为“甲煎香”的古老香品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种香的制作和用法却在用香习惯的改变中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只能在文献和诗词中找寻一点踪迹。实际上甲煎香并不是指的单品香,也不是指的对单纯甲香的炮制工艺,如果给其一个定义,应该是,以甲香为主要原材料,添加沉香、麝香等材料,用黄蜡为粘合剂的一种和香。

甲煎香溯源

甲煎较早的记载是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说西晋时期:石崇厕常有十馀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

后北宋《太平广记》又记载:“隋主每当除夜,(至及岁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沉香甲煎之香,旁闻数十里。”

从这两段看出甲煎香有用于如香体和焚烧的作用,为粉剂状或较小的颗粒物,并在沉香快烧尽时有助燃的作用,是早期皇家和贵族非常喜爱的一种昂贵的香品。又提到“沃香”一法,指用甲煎香覆盖在已经炭化的沉香上,借助炭火发出香气。

《说文》载:“沃,既灌也。”说明甲煎很可能遇热后会融化为液态,那么这种香品是固体油膏的可能性就很大。沃香法也是指早期把香料放在炭上爇烧的方式,这种以炭火为媒介发香的用香习惯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埋炭平灰的“隔火”之法,是其使用的重要源头之一。

后世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到:“毫厘之辨不审,而事以大溃,贤人君子骈首以死,社稷旋踵而倾,若以膏沃火,欲灭之而益增其燄。”可见萧后向太宗提及隋炀帝沃香法,其实是有另一层深意,隋主奢侈无度,不念及民生疾苦,无异于“火上浇油”乃亡国之事。萧后谓太宗远之,实为劝谏语。帝听后“良久不言,口刺其奢,而心服其盛。”

关于制作甲煎香的材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亦言:“甲煎,以甲香同沉麝诸药花物治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可见其有甲香、沉香、麝香、蜡和花。

甲香炮制

古代和香用甲香与现在中医所用催生子不同,据《交州异物志》曰:“假猪螺,日南有之,厌(厣)为甲香。”后三国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云:“甲香大者如瓯,面前一边直搀长数寸,围壳岨峿有刺。其厣,杂众香烧之益芳,独烧则臭。今医家稀用,惟和香者用之。”

实际上古代的海螺、流螺和假猪螺都是同一个品种,今天世界各地所用甲香也各有差别,中医用催生子、日本用蝾螺、中东人用月关螺和玉螺。据《南州异物志》载:“诸螺之中,流最味厚是也。”说明古人并没有规定必须用哪一种特定的螺类,只是流螺的香味最浓郁,取其厣,炮制得法,大抵上多是可以用于和香的。

据明代周嘉胄的《香乘》载甲香炮制之法有七则:

其一“甲香如龙耳者好,其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先用炭汁一碗煮尽,后用泥水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炒如金色。”

其二“黄泥水煮令透明,遂片净洗焙干。“

其三“炭不煮两日净洗,以蜜汤煮干。“

其四“甲香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煮煎至赤沫颜沸,令尽泔清为度,入好酒一盏,同煎良久,取出,用火炮色赤,更以好酒一盏泼地,安香于泼地上,盆盖一宿,取出用之。”

其五“甲香以浆水泥一块同浸三日,取出候干,刷去泥,更入浆水一碗煮干为度。入好酒一盏煮干。于银器内炒,令黄色。”

其六“甲香以及煮去膜,好酒煮干。”

其七“甲香磨去龃龉,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黄,则用蜜汤洗净。”

从这些方法看,甲香的炮制比其他香料都要复杂,盖因其是动物性香料,本身比较腥臭,为了不影响其他香料的正常发香,所以在制法上要多下功夫。用水反复煮是为了去掉甲香上的粘液,也方便刮掉厣上附着的肉膜,用炭汁、泥水、米泔水浸泡或煮是为了去掉甲香上残留的盐霜,用蜜水和好酒煮是为了去掉其海腥气,而用火炒制则是为了在药理上去掉寒性。

甲香的主要成分有三:碳酸钙、角质蛋白和甲壳质。

碳酸钙为无机化合物,基本上不溶于水,是构成动物骨骼和外壳的主要物质,由于其不可燃的特性,加入到和香中能起到降低温度和抑烟的作用。

角质蛋白是一种比较难分解的蛋白质,不溶于水和乙醇,在高温燃烧的时候会发出难闻的焦臭味,但燃烧的扩散性和持久力很好,能帮助其他香料提高留香时间,这也是古人提到其“入香宜少用”的原因。

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中,能起到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同时也是优良的保湿剂,加到蜜丸当中可起到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不过我炮制甲香的方法倒是很简单,黄酒、紫苏和米汤一起煮半日,剔除秽物即可,这样炮制后甲香的腥气会转换成一种鲜美的味道,各位香友不妨一试。

粘合剂:黄蜡

大抵上中国古代和制可焚烧的香品所用粘合剂按时间分有四类:脂膏、炼蜜、枣膏和粘粉。

脂膏类中分为其他动物油脂和蜡,其中蜡为构成甲煎香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质,起到塑形和粘合的作用,北周庾信 的《镜赋》曾言:“朱开锦蹹,黛蘸油檀,脂和甲煎,泽渍香兰。”所谓脂恐怕指的就是蜡,古代把油的固体称为脂,液体称为膏,用油脂和香然后燃烧的做法起于先秦,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用香方式之一,这在我之前的《浅谈先秦香文化之和香渊源》一文中已经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沉香、麝香在煎甲香中的作用

这两味香料起到主要的香调和重要定香剂的作用,据唐代刘禹锡的《传信方》记载:“每甲香一斤,以泔一斗半,于铛中,以微火煮经一复时,即换新泔。又经三换即滤出,众手刮去香上恶物讫,用白蜜三合,水一斗,又煻火煮一复时,水干,又以蜜三合,水一斗,再煮都三复时,以香烂止,炭火热烧地,洒清酒令润,铺香于其上,以新瓷瓶盖合密,埿一复时,待香冷硬,即臼中用木杵捣,令烂,以沉香三两,麝香一分和合,略捣,令相乱,入即香成,以磁瓶贮之,更能埋之,经久,方烧尤佳。”

从这段看不仅有甲香的炮制方法,也有与沉香、麝香的和合之法,是比较完整的方子,虽然没有言明其与甲煎香的关系,或也可推测这就是甲煎的制作方法。与后世的香方恪守“甲香少量”的原则不同,该方中甲香是主要材料有一斤之多,而沉香只有三两,麝香一分,可见当时人的用香习惯是霸道强劲有余,而委婉雅致不足。难怪南朝宋范晔评价“甲煎浅俗”,这不仅是文人对贵族香料的审美判断,也是由其本身特殊的香气所影响的。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三个与蜡和甲煎有关的“作口脂方”一并录于下:

千金翼口脂方(以下为香方,字体需不同)

熟朱二两 紫草末五两 丁香二两 麝香一两

上四味,以甲煎和为膏,盛于匣内,即是甲煎口脂,如无甲煎,即名唇脂,非口脂也。

备急作唇脂法

蜡二分 羊脂二分 甲煎(一合须别作自有方) 紫草半分 朱砂二分

上五味,于铜锅中微火煎蜡一沸,下羊脂一沸,又下甲煎一沸,又纳紫草一沸,次朱砂一沸,泻着筒内,候凝任用之。

古今录验合口脂法

好熟朱砂三两 紫草五两 丁香末二两 麝香末一两 口脂(五十挺武德六年十月内供奉尚药直长蒋合进) 沉香三升 五药

上苏合四两半 麝香二两 甲香五两 白胶香七两 雀头香三两 丁香一两 蜜一升

上十四味并大秤大两,粗捣碎,以蜜 和,分为两分,一分纳瓷器瓶内,其瓶受大四升,内讫,以薄绵幕口,以竹篾交络蔽瓶口。

藿香二两 苜蓿香一两 零陵香四两 茅香一两 甘松香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一斗酒一升渍一宿,于胡麻油一斗二升纳煎之为泽,去滓,均分着二坩,各受一斗,掘地着坩令坩口与地平,土塞坩四畔令实,即以上甲煎瓶器覆中间一尺,以糠火烧之,常令着火糠作火即散着糠,三日三夜,烧十石糠即好,冷出之,绵滤即成甲煎蜡七斤,上朱砂一斤五两,研令精细,紫草十一两,于蜡内煎紫草令色好,绵滤出停冷,先于灰火上消蜡,纳甲煎,及搅看色好,以甲煎调,硬即加煎,软即加蜡,取点刀子刃上看硬软,着紫草于铜铛内消之,取竹筒合面,纸裹绳缠,以熔脂注满,停冷即成口脂,模法取干竹径头一寸半,一尺二寸锯截下两头,并不得节坚头,三分破之,去中,分前两相着合令蜜,先以冷甲煎涂摸中合之,以四重纸裹筒底,又以纸裹筒,令缝上不得漏,以绳子牢缠,消口脂泻中令满,停冷解开,就模出四分,以竹刀子约筒截割令齐整,所以约筒者,筒口齐故也。

由此可见其做法是将蜡与香料混合而成,期间需要用火去不断煎熬使蜡不至于凝固, 才方便和香。

另外简单谈一下其他三类粘合剂,炼蜜之用起于汉代,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明确利用蜂蜜作为药丸粘合剂的记载,他使用的并不是原始的蜂蜜,而要经过炼制,即所谓“炼蜜”。据隋唐时期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用蜜,先以火煎掠沫,令色紫黄,即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遂至大稠,于丸弥佳。”这因为炼蜜可以去除多余的水分与杂质,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可增长药丸的保存时间。

枣膏和香之用起于六朝,最早见于北周时期的《无上秘要》的“合上元香珠法”记载:“用沈香三斤,熏陆香二斤,青木香九两,鸡舌香五两,玄参三两,雀头香六两,占城香二两,白芷二两,真檀四两,艾香三两,安息胶四两,木兰三两。凡十二种别捣,绢筛之。毕,内枣十两,更捣三万杵,内器中,密盖蒸香一日。毕,更蜜和捣之,丸如梧子,以青绳穿之,日曝令乾。此三皇真元香珠,烧此皆香彻九天。”

粘粉类中最重要的是榆皮粉,用于和香则比较晚,所以到今天还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线香、盘香和塔香的制作中。据《本草纲目》记载:“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芎 、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 藁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

线香之名起于元代晚期,据元末明初瞿佑《剪灯新话》中“渭塘奇遇记”一章描述:“窗间挂一雕花笼,笼内畜一绿鹦鹉,见人能言。轩下垂小木鹤二只,衔线香焚之。案上立一古铜瓶,插孔雀尾数茎,其傍设笔砚之类,皆极济楚。”可推测大体时间。

当然古代的粘合剂还有如阿胶、白芨和石膏等,主要用于制作不可燃烧的香珠和香牌,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花入甲煎

最后以花入甲煎也是其重要做法,但并不是用鲜花,而是将花果等美物烧成灰后加入香中。据唐代陈藏器 《本草拾遗》曰:“甲煎,以诸药及美果花烧灰和蜡治成,可作口脂。”

这里将灰烬入香的做法可能有三点原因,药性、香性和制作工艺。

其一,据《金匮》载:“鳖甲煎丸,方在鳖甲。治久疟结为症瘕。” 症瘕为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其涵盖了各种妇科良性肿瘤,病种较多,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症。

而草木灰是碱性物质和中和胃酸,减轻病患的痛苦,又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本草拾遗》记载:“桑灰,本功外去风血、症瘕块,又主水、淋取酽汁作食,服三、五升。又取鳖一头,治如食法,以桑灰汁煎如泥、和诸症瘕药,重煎堪丸,无不瘥者。其方文多不具载。”说明草木灰烬与甲煎在药效上是可以对应的。

其二,花果之灰有很强的阻燃性,由于甲煎以蜡相和,燃烧时温度很高,会直接影响其他相对低挥发性香料的发香,因此加入灰烬后可以明显降低温度,使香气的释放更丰富与温和。

其三,由于蜡主要是塑形剂,粘合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加入灰后可更好的吸附蜡质,起到填充物的作用,如此,甲煎香才可以研磨成粉剂,或较小的颗粒物。

关于甲煎香的使用方法在《证内本草》中记载:“凡烧此香,须用大火炉,多着热灰及刚炭,至合翻时,又须换火,猛烧令尽讫,去之,炉旁着火,暖水即香不散。”可见是很复杂的,非富贵人家不用讲究。

甲煎之名取,甲香之“甲”和煎蜡之“煎”而成,是古代宫廷和贵族阶层最钟爱的香气,用途也很广泛,如香体、焚烧和医疗等,流行的时间大约是西晋到唐代中期,由于用香习惯和审美的改变,这一香品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后世唯医家还保留使用。

猜你喜欢

紫草香料麝香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麝香保心丸
香料之王
——香草传
麝香保心丸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勐腊毛麝香化学成分研究
小儿红屁股涂紫草油
不同市场紫草相关质量的比较研究
2014年4—9月印度香料出口量增长12%,达到42.16万t
HPLC测定滇紫草及其两个近缘种中乙酰紫草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