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水缸”:密云水库
2016-05-30吕志茹张树奇
吕志茹 张树奇
为密云水库建成30周年作
长城脚下密云水,主席关怀亲视察,
高坝耸立碧波美。总理六顾多教诲。
廿四雄狮奋战勇,千家万户饮甘露,
誓锁蛟龙战旗飞。滋润百花吐芳菲。
严寒酷暑热汗洒,水为命脉千秋业,
星夜挑灯迎晨晕。造福万代树丰碑。
——王宪1990年2月
这是原北京市市委书记兼副市长、修建密云水库时的总指挥王宪为水库建成30周年而题写的一首诗,形象地展现出水库修建时的场面之壮观、国家领导人之重视以及水库建成后的作用之巨大,可谓惠及京华,造福万代。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郊区密云区境内,修建于“大跃进”时期,1958年9月动工,1960年9月完工,历时两年,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鉴于密云水库紧邻首都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极为重视密云水库的修建工作,加上广大建设者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建成后的密云水库成功地拦蓄了潮白河水,不仅减轻了灾害,而且为我国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工农业用水,效益显著,称其为“大水缸”生动而形象。
一、动因:防洪减灾、供水灌溉
密云水库位于海河流域潮白河水系上,横跨潮河、白河两大支流。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提出的“兴修水利、防洪抗旱”的指导思想下,1951年,该库的规划和勘探工作开始启动。1956年,北京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将修建密云水库列为治理海河的首批工程。1958年6月,国务院正式做出在密云城北部12公里处修建水库的决定。水库的修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动因。
首先,防洪减灾是水库修建的首要目的。历史上,潮白河经常发生水灾,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潮河发源于承德的丰宁县,经滦平县流入密云县境内,每到汛期,洪水咆哮而下,声如巨潮,故名潮河。白河发源于张家口沽源县境内,曲折南流经长城至赤城县折向东流,经延庆、怀柔进入密云县。两河在密云县河槽村汇合后称潮白河。每年汛期降雨集中时,两河洪水奔流而下,致使下游水灾频繁、损失惨重。据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096—001—00014)记载,有一个老汉,当得知国家要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后,高兴地说:“我活了51岁,年年受潮白河欺侮,我们恨潮白河就像恨恶霸一样,现在二十万劳动大军要打倒这个恶霸,谁都想尽全力支援!”从他的言语中,能看出潮白河所带来的水灾对当地人的伤害,把其视为恶霸,欲除之而后快。频繁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修建水库可以有效地拦蓄洪水、防灾减灾。
其次,供水灌溉是水库修建的另一重要目标。海河流域是个缺水地区,虽然夏季汛期暴雨集中经常发生水灾,但其他季节降雨量稀少,流域内的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远远低于南方。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方用水量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建国近十年时,首都北京的用水已经非常紧张,官厅水库作为主要的供水来源已无法满足需要,北京和天津缺水严重。北京用水主要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据统计,生活用水方面,1960年人均生活用水是建国初的6倍,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用水总量则达到建国时的16倍。工业用水方面,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1959年达到了1949年建国时的27倍,足见工业用水增长之迅猛。农业用水方面,建国初期农业灌溉面积小,为了加快农业发展,以后逐年提高灌溉面积。用水量的激增凸显了当地水资源缺乏的矛盾,需要充分利用可用水源解决用水问题,而水库建成后可有效地拦蓄河流上游来水、变害为利。于是中央决定在潮河和白河上修建水库,水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缓解京津城乡缺水问题。
二、施工:“愚公移山、智者造海”
密云水库从1958年9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到1960年9月彻底竣工,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密云水库的修建成功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设计者、建设者的辛勤劳动。
1958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由钱正英、阮泊生和赵凡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领导水库建设工作。10月,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总指挥部下设立了办公室、政治部、工程技术部、后勤部、机械部、卫生部等,领导相应工作。施工组织的建立对水库的修建起了保障作用。
9月1日,密云水库正式举行开工典礼,二十多万人参加了水库的修建。这些水库建设者们在地域划分上,不仅有密云本地人,还有外县人;不仅有北京人,还有大量的河北人。职业划分上,在以农民为主体的情况下,还包括了干部、工人、学生及解放军战士等。这些来自各地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水库的修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修建水库,填筑大坝为主体工程,即把上游来水截住,蓄到合适高程。由于大坝填筑量工程巨大,所需要的土方、石方、混凝土等材料必须及时运到工地,方能顺利施工,时间紧,任务重。在当时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民工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利用铁锨和小车等简单工具,不断挖土、运土、填坝、夯实,同时把其他建筑材料运送到大坝所在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工作,工地上涌现了密云县“十姐妹队”、顺义县“九兄弟突击队”以及“单臂英雄”李世喜等众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水库的修建还倾注了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心血。它是一项现代化的综合水利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由中国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和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冯寅总工程师主持设计工作,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相关单位的科技人员参加了此项工作,他们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水利系各专业和机电系发电厂专业的1958年毕业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水库作为毕业设计,全心投入到水库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指导中。正是由于这一大批“智者”的努力,才为水库的成功修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水库的建成也离不开这些知识分子,可谓“智者造海”。
水库的修建还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据北京市档案馆档案(档号:001—022—00401)记载,仅1959年9月11日至10月底,就有34所高校10822名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参加密云水库的建设工作,其中学生就有8614人。很多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如建筑工业大学的8名女同学,男生做什么,她们就做什么,也因此获得了流动红旗。师大女共产党员白慧贤,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一下午就推土150车,创造了本校推车的最高纪录。此外,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部分解放军官兵等也加入了劳动者大军。
密云水库施工期间,先后有多名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和指导工作。1959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来工地视察工作、为水库建设者鼓劲。周恩来总理在1958年6月到1960年8月的两年时间里,先后6次到水库工地视察,帮助解决了许多问题,水库的修建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完成的。
三、效益:多方受益、恵我京华
密云水库不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而且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周边山林茂盛、库面碧波荡漾,风光绮丽优美,建成后就获得了“华北明珠”的美誉。据档案(档号:096—001—00014)记载,密云水库可以控制的流域面积达15700平方公里,水库面积200平方公里,相当于100个昆明湖的大小,其蓄水量比十三陵水库多60多倍,比官厅水库多一倍。如今,库区不仅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就其所起的作用,有人则以形象的“大水缸”称之,将汛期洪水拦蓄以有效利用,生动地再现了密云水库的功能。
首先,防洪方面,密云水库功不可没。在水库建成之前,在潮白河的下游有大约600万亩的农田经常受到洪水威胁,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据1949-1959年十年的统计,期间发生大洪水达8次之多,淹没土地1100多万亩。而水库建成之后的30年,虽然发生了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洪峰达11次之多,大于2500立方米/秒的有4次,但是由于有密云水库的调蓄,全部拦蓄入库,没有形成灾害,下游耕地免遭水害总计1292万亩。由此可见,密云水库在拦蓄洪水、减轻灾害方面贡献颇大。
其次,供水方面,密云水库效益巨大。在农业灌溉方面,从1961-1981年,该库累计向北京、天津和河北提供农业用水达160亿立方米,其中仅北京就达100.42亿立方米;实际最大灌溉面积曾达215万亩,其中北京141.4万亩。在城市供水方面,从1961-1985年,总计供水达242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天津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75亿多立方米,发电用水11亿立方米。具体到对北京市的供水贡献则更加突出。居民用水方面,在官厅水库水质污染之后,密云水库成为北京唯一的饮用水源供应地,1982年以后,密云水库不再向天津供水,专供北京。北京本地的数百万居民以及许多来京宾客日常饮用的自来水,有90%来自于密云水库。工业用水方面,密云水库对许多工厂的重要性亦不可小觑,像燕化总厂、首钢以及石电等,如没有密云水库的及时送水,将无法正常生产。环境用水方面,北京拥有众多湖泊,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什刹海、北海等,总面积达到1000公顷,每年需要有4000万立方米的净水进行替换,这些水就来自于密云水库。另外,为了优化北京环境,近几年城内增加了1100多公顷的绿地,对于市容面貌的提升、空气质量的改善以及风沙的阻挡都有一定作用,而这些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同样来自密云水库。
自2015年起,密云水库还承担了南水北调的调蓄任务,来自丹江口的水要先注入密云水库进行调蓄。截止到2015年11月23日8时,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10.012亿立方米,每天有约100万方的南水调入水库,相比之下 2014年的同期蓄水量则只有8.753亿立方米。可见,密云水库在为北京供水方面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密云水库的修建是我国水利史上的大事,它成功拦蓄了潮白河上游来水,对首都北京以及北京周边地区来说,不仅具有防洪减灾之效,而且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居民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环境用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水缸”。密云水库是建国后修建的非常成功的大型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