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016-05-30董思非
董思非
摘 要:随着教学理念的革新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增添学生生活的乐趣,丰富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还可以通过各种优美的旋律引发学生的联想,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进而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出发,探究了几点关于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环境;课堂效率
初中音乐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培养其音乐创作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不同音乐的历史背景这几个方面。其中音乐基础知识就是要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基本技能主要是培养学生识读乐谱和演奏歌曲的能力;了解音乐创作历史背景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民族乐曲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这些音乐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很多教师和家长均认为学习音乐只会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初中时期他们普遍要求学生将学习的重心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上。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下是笔者针对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措施。
一、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努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环境是影響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学习感受,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反之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必须积极优化课堂结构,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以春天为主题的抒情、典雅的音乐作品,如门德尔松的《春之歌》,通过《春之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地走近春天,进而走近莫扎特。这样的课前创设既为音乐课创造一种闲适、松弛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领略到春天的诗意、暖意和别样境界,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之前采用课前导入法,给学生预设一个悬念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然后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器材,优化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还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效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前,教师可以做一个简短的以《青春舞曲》配乐的MV,并附上各种有趣的图片,然后在上课前播放给学生欣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高度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前能够对这首歌的感情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在学习《荧屏之歌》时,教师可以在安排乐曲欣赏的同时利用多媒体配上电视剧照,让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从而深化学生对主题曲的理解。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验、感知和欣赏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即让学生在正式学习某一歌曲之前教师先将歌曲播放一到两遍,从而使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基调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初步体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轻声模仿他们之前所听到的音乐旋律,通过这种模仿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得感性经验,逐步进入学习的状态,进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获得感性经验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会随之大大增强,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探究教学的方法,设置一个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进行即兴创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创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互相表演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互相分享不断汲取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断地使自己进步。像这样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既可以使课堂内容清晰、紧凑,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音乐课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和落后的教学观念,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鼓励其进行音乐创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弘扬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6).
[2]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