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探究”更深处探究

2016-05-30张本良张福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艾草气味答题

张本良 张福圣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探究”题的身影,江苏卷对其更是青睐有加。多年来,一直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出现,赋分为6分。然而,在历次的模考中,学生答题情况均不理想,甚至在最近的一次全市统考中,该题目市均分仅为1.0分,得分率为16.7%。学生对此类题型有了“恐惧症”,在考场上对此题往往束手无策、乱写一通。笔者拟就散文探究题进行专项研究,拨去探究题上的“迷雾”,给学生以实用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能从容解答这一难题。

一、掌握探究的方法

1.因形悟神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法得出。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

2.见微知著法

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法探究出。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察到作者写都江堰、谈李冰们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化理念,即第三个答题要点。

3.内切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如2013年江苏高考《何容何许人也》中探究题的第一个要点,可以通过“内切”法来获取。这是一句表明因果关系的句子,这句话写出了何容爱北平的原因是朋友,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的深刻内涵。再通过外联法来获取第二三要点。 北平那么大,却只有朋友成为了喜爱的理由,说明他对时世的失望,也暗示了何容这样的性格与时代格格不入。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4.对立统一法

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二、解题步骤

命题者所选择文句,一般为含义复杂、暗示主旨或深化主题的句子,否则没有探究的空间。句子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结尾处,也可能出现在文中或开头。标题是文章也是最为特殊的句子,往往统摄文章灵魂,也会成为探究的对象。分值为6分,一般包含着三到四个答题要点。根据散文阅读的特点及探究题要求,我们可以采用 “由表及里,内切外联”方法来解答。建议按如下步骤完成答题。

第一步,阐释该句的含义。我们可以采用理解句子含义方法来对原来句子含义作适当的转换。常见方法有:(1)关键词语突破法。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金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如“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一句,关键词是“眼睛亮了”,这句话描写了黑妮的淳朴,“我”的支持让黑妮眼前一亮,一天的工作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效,表现了黑妮对湘援事业的乐观,也暗示了“湘援游”工作的艰难。 (2)修辞手法转换法。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双关义等。如“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一句,“太阳有倦容”明显采用拟人手法,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人的工作辛苦,反衬黑妮等志愿者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解读了修辞,就能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3)句子结构分析法。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可以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次,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如2013年福建卷:“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解答此题可以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句子的主干为:“我看到了时光、欢乐甚至痛苦”。句子的其余成分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主干后,再来分析这一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时光”指客观方面的历史文化;“欢乐甚至痛苦”主要指主观方面复杂的感情。

第二步,探究该文句与主旨的关系。“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色,散文探究也一定要围绕“形”“神”这两大板块进行探究。散文或对某段情景展开描写来抒情,或在对事件的叙述中寄托情思,或在状物摹形中寄寓深刻思考,其突出表现在“形”与“神”的组合上,以形寓神,或赋神为形,将个人思想情感或哲思感悟形象地表达出来,达到含蓄深婉之效。故而把握了形与神之间的关系,散文的神秘世界也就不复存在。写景状物散文是高考命题的首选,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阅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以此感受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理解全文的主旨。

第三步,探究作者借文章所表达的意蕴和感情。要抓“作者”要素,分析作者心理、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其世界观价值观。散文贵在“我手写我口,我手抒我心”。散文中的“我”,就是作家自我。作家心理、经历、世界观、价值观必然在文章中有所流露。散文往往成为文学家们直接表达自我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原因就是散文可以更自由更真实地独抒灵性。如龙应台的一些散文作品格局大气、笔锋犀利、感情炽热、态度诚恳、分析深入、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并揭示社会的病情。如在迟子建的一些散文中,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入到大千世界中,道超越冰冷的道德判断,让我们在光明与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第四步,探究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意味着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解读作品的方法,关于文本的许多问题的理解,只有结合作者身世、创作意图和相关时代背景材料,才能准确理解,否则,有架空分析之虞。

三、典题示例

2015年江苏卷选用了王安忆的散文《比邻而居》(选文略)。下面以该卷15题为例说明解题方法和步骤。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鉴赏评价和探究作品的能力,从考查综合能力方面设题。解答此题必须先整体感知全文,从而深入理解文本主题。文章主要内容是:从嗅觉角度描述了邻居家的油烟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情景以及我的感悟。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不同的“油烟气味”背后所代表的四家不同的生活特点或情趣,同时也表达作者对比邻而居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喜爱之情。所以说本文通过“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不同“气味”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 “气味”的确是全文的线索,这一线索串联了四种不同的气味,而且作者的感觉又如此地细腻,对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样地认真体味甚至是享受、羡慕,而不因别家的油烟窜入自家而恼火,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艾草味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让“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这不仅是写艾草味的浓烈,更反映了中华民族日常生活中有相同的内容,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此外,艾草味同各种气味交融,象征着人们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平衡。

解题示例:

第一步,阐释该句的含义。这句话主干是:所有气味安静下来,只由艾草味弥漫,散开。通俗地说:各家厨房里面的各种气味都消失,呈现出同一种艾草味。

第二步,探究该文句与主旨的关系。不同气味象征了不同的生活状态,说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不同而和,说明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第三步,探究作者借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感悟。作者借事明志,表达作者对端午等传统文化被广大人们群众所接受生活现状的喜悦之情。

第四步,探究时代背景。当下,传统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人与人关系和谐。人们对各种文化既有包容之心,却又不忘民族根本。

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作者通联:张本良,江苏泰州中学;张福圣,江苏兴化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艾草气味答题
艾草,爱了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好的画,通常都有气味
艾草
艾草青青
艾草飘香的村庄
气味来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