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义词“赖”的词义演变

2016-05-30刘力舸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多义词

摘 要:多义词“赖”的词义系统繁复,义项众多,其中有五个义项与本义联系密切。文章一方面从词义引申发展的角度着重分析考辩这五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引用例证考释词义,另一方面,文章将从历时角度,对“赖”由实词向“幸亏”义语气副词演变的发展过程和虚化机制进行浅析。

关键词:多义词;赖;引申;虚化

“赖”是一个形声字,《说文》释之为“赢也。从具,剌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赖”的词义经过演变孳乳,义项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词义系统,其义项多达十几条。通过查阅语料可确定,其中五个义项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這五个义项分别是:(一)利益、好处;(二)得益、受益;(三)依靠、凭借;(四)取得、获取;(五)骗取、欺骗。笔者拟从词义引申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考辩其中五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引申变化机制,同时引用例证对词义进行考释。此外,笔者还将从历时角度,对“赖”由实词向“幸亏”义语气副词演变的发展过程和虚化机制进行浅析。

一、利益;好处

“赖”的本义为赢,故而有利益、好处之义,例证有:

(1)《国语·晋语一》:“仓稟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

(2)《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

(3)唐·李白《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赖于虞人。”

(4)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垂之典册,何嫌今古之同符;赖及子孙,将山河而并久。”

二、得益,受益

“赖”由其本义可引申出得益、受益之义,相关例证有:

(1)《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2)《国语·鲁语上》:“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饗而赖之。”

(3)《左传·襄公二年》:“吾子之请,诸侯之福也,岂唯寡君赖之。”

三、依靠;凭借

“赖”是如何孳乳出依靠、凭借之义的呢?词的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联想是词义引申的重要动因。“赖”的本义是赢,即获得利益,而利益需在某种条件之下或通过某种方式才能获得,如《尚书·大禹谟》:“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孔颖达疏:“汝治水土,使地平天成,六府三事信皆治理,万代长所恃赖,是汝之功也。”治理水土与六府三事,使万世受益,才能令千秋万世有所依靠,此外,词义之间需要通过某种认知机制才能相互关联起来,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隐喻依据的是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而转喻依据的是概念之间的临近性。人们将依赖于某种方式获利的行为泛化为普遍的依赖、凭借,其中就有转喻机制的作用存在,故而,“赖”可由赢利引申为依靠,是在人类的联想思维下由此及彼而产生的。相关例证有:

(1)《国语·楚语上》:“赖子之善善之也。”

(2)《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四、取得;获取

了解了基于联想思维作用下的词义引申,那么“赖”由赢利引申为取得、获得便不难理解了。《尚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颖达疏:“天子有善,以善事教天下,则兆民蒙赖之。”天子能以善教化天下,那么万民就能够蒙受利益,故而“赖”有蒙受、受益之义,又如《汉书·扬雄传》:“资娵娃之珍髢兮,鬻九戎而索赖。”表明利益既能够被动获得,那么也可以主动求取,二者概念具有相似性,故而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赖”引申出取得、获得这一义项,如《庄子·让王》:“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

五、骗取;欺骗

“赖”的本义是赢,并由此引申出受益、依靠、取得的含义,此外,“赖”又有“善”的含义,《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赵岐注云:“赖,善也。”那么,意义本为中性或偏向褒义的“赖”是如何会有“骗取”这一含义的呢?笔者寡闻,只好姑妄论之。

通过对相关语料的检索我们发现,“赖”的骗取义目前始见于元代文献,并且除了单音词“赖”以外,还以双音词“混赖”、“白赖”的形式出现,如:

(1)元·无名氏《摩利支飞刀对箭》第四折:“这功劳都是薛仁贵,你赖他的功劳,本合该斩首。”

(2)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张士贵,你就要混赖他的功劳,这个岂是小事,好混赖的?”

(3)元·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父亲,您孩儿跨海征遼,曾立下五十四件功劳,争些儿被总管张士贵白赖去了。”

例证中的“白赖”与“混赖”均有冒认、讹诈之意,即白白取走不费代价,或硬把别人的东西蒙混作自己的,目的仍是为了取得利益,利益的获得需凭借某种手段,而所凭借的手段或所使用的方式可以是合理合法的赢得,也可以是非理非法的冒认、骗取。联想机制是词义引申的重要动因,就引申所产生的结果而言,词义的变化发展中往往会产生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如果一个词由一个义位向另一个义位引申的过程中,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来看,是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从概念来看,是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那么这种情况就是词义的缩小,“赖”的“骗取”义正符合这一情况,借由人类的联想机制和认知思维,“取得”这一义项增加了“骗”这一限定性义素而成为“骗取”,从而“赖”有了“骗取”这一含义。

“赖”由本义赢,引申出“依靠”、“受益”,又由“受益”引申出“取得”之义,在“取得”的意义基础上,通过联想机制,词义由中性义的“取得”缩小为“骗取”,这是“赖”的一条词义引申发展演变的轨迹。此外,“赖”除了作为实词外,在某些历史时期它还作为一个虚词出现,表示“幸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如何出现的呢?笔者认为,表示幸亏义的副词“赖”是仍由实词虚化而来的。

解惠全先生在《谈实词的虚化》一文指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考察“赖”的虚化轨迹和虚化机制,应当从意义和句法两方面入手。

先秦时期,“赖”仍然多作为一个实词使用,当“赖”作“依靠”、“凭借”解时,除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动词来使用外,也偶尔被用于指出所依赖的已经存在的有利实事,并往往在其后强调所避免的不利后果,此时,“赖”或单独出现,如:

《尚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

或与“免”同時出现,如:

《左传·成公八年》:“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

虽然此时的“赖”仍然是表示“依靠”义的实词,但其表述功能已经与“幸亏”类语气副词相似。“赖”的这种表述功能在西汉时期更加广泛地体现出来,并且,“赖”常常与“得”组成“赖p得q”句式,表示由于某种有利的原因,才产生了好的结果或避免了坏的后果,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例证中的“赖”初步显示出虚化特征,但是仍有一定实词的色彩。然而在下面的例证中,“赖”已然虚化为“幸亏”类副词,并且其用法与现在的“幸亏”极其相似: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不败伤我乎?”

由此可知,“赖”在西汉时期已经走上虚化轨道,并初步虚化为“幸亏”义虚词,然而由于语料尚缺,由“赖”直接充当“幸亏”义副词的情况并不多见。

东汉至六朝时期,“赖”多与“幸亏”类语气副词“幸”相结合组成“幸赖”,借助虚化程度更高的“幸”来体现“幸亏”的含义,同时又由“赖p得q”句式发展出双音词“赖得”表示“幸亏”语气,如:

(1)《汉书·杜周传》:“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2)《后汉书·光武皇帝纪》幸赖将军尊贤广谋,动有功,发中权,基业已定,英杰云集,思为羽翮比肩是也。

同时,“赖”也可单独出现表示“幸亏”义,而此用法在东汉之后出现较多,如:

(1)《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昔汉武帝好神仙,信方士,掘地为海,封土为山,赖是时天下为一,莫敢与争者耳。”

(2)晋·刘琨《重赠卢谌》:“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

直到隋唐至宋代,“赖”的使用才达到高潮,除了“赖”、“赖得”和“幸赖”之外,“赖”甚至可以与动词“有”和“值”组成“赖有”、“赖值”,或与系动词“是”组成“赖是”使用,其“幸亏”义语气更加显著,意义也更加虚化,如:

(1)《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赖他有登水掌逼水毛,因此浮之。”

(2)唐·柳宗元《代李愬襄州谢上任表》:“幸赖先臣绪业,累忝国恩。”

(3)唐·皎然《康造录事宅送太祝侄之虔吉访兄弟》:“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春风不是秋。”

(4)宋·欧阳修《亳州第二表》:“幸赖乾坤之再造,得逃陷阱之危机,仍许避于要权,俾退安于晚节。”

(5)宋·圜悟克勤《碧岩录·卷二》:“灼然。能有几人知?自知较一半,赖有末后句。”

(6)宋·圜悟克勤《碧岩录·卷八》:“雪窦意要独用,赖值这僧当时只与他平展,忽若旱地起雷,看他如何当抵?”

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无论是在文言还是白话语体中,“赖”作为“幸亏”义语气副词使用较为普遍。

元代以后,诗词文言作品中,“赖”仍作为语气副词使用,如:

(1)元·揭傒斯《赠茅山刘尊师》:“已无豪杰平生梦,赖有神仙不死勋。”

(2)元·虞集《成都》:“赖得郫筒酒易醉,夜归冲雨汉州城。”

(3)明·董少玉《题西施浣纱图》:“倚玉浑无色,传神赖有花。”

(4)明·汤显祖《病酒答梅禹金》:“赖是美人能爱惜,双双红袖障轻寒。”

(5)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卷二十》:“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

(6)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赖是元龙楼百尺,雄谈夜半斗牛寒。”

但在白话文作品中,“赖”的使用频率较低,除“幸赖”意外,同时出现“多赖”一词,“多赖”与“幸赖”和“多亏”与“幸亏”类同,如:

(1)明·方汝浩《东度记》第六十四回:“只是多招人非,说我损德,险难屡屡经遇,幸赖神明得逢救解。”

(2)明·方汝浩《东度记》第七十六回:“辛善士,多赖你衙门方便,免吾朽骨摧残,愿保你有子继后。”

(3)明·李玉《清忠谱》第十九折:“多赖朱完天先生称贷完赃,得以缓死,我才得控血疏黄扉。”

(4)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三十三回:“这番幸赖张清将城垣楼谍粗粗修好,官军几次三番攻打不破。”

此时,“赖是”、“赖有”、“赖得”已鲜少使用,同时期的其他“幸亏”类语气副词如“幸亏”、“多亏”、“亏杀”等在口语中承担了大部分“幸亏”义语气的表达功能,使得“赖”的使用频率减少,其作为“幸亏”义语气副词的功能逐渐减弱,一方面在书面语体中留存较多,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回归了“依靠”语义,其虚化地位也逐渐减弱。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白话文的发展普及,语气副词“赖”的功能逐渐消失,直至现代汉语中基本消亡,其功能被其他“幸亏”类语气副词替代,“赖”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作为一个实词存在。

词义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研究词的发展变化规律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多义词“赖”的词义引申和虚化过程的个案分析,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其词义演变的机制,从而更好地掌握词汇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12.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 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4] 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 宗福邦等.故训汇纂[M].商务印书馆,2003.

[6]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古本小说集成[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8] 邵敬敏,王宜广.“幸亏”类副词的句法意义、虚化轨迹及其历史层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4).

作者简介:刘力舸(1993.07- ),女,江西新余人,硕士,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多义词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以chino,na的误译为例,论多义词的翻译方法
数据驱动学习法与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高年级大学生英语多义词义项磨蚀研究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