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治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6-05-30覃亮仁
摘 要: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地整治目标由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因此,研究此课题重要重大实践意义。文章研究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土地整治规划的模型分类,选择对土地整治综合目标的实现有利的模式去实施,以达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目标,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规划,在一定区域内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的综合整治活动,内容上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内容。土地整治的实施,必然影响生态环境,进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研究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实施土地整治,一方面能够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研究,有利于弥补规划环境影响的不足,提高土地整治区域的环境质量,减少规划实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源头控制土地整治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一、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是一个重建生态环境系统的过程,将会对区域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等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需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手段和措施,来实现对田、水、路、林、村和城乡建设用地等的综合整治。进行土地整治,势必会引起区域土地利用的类型、强度和格局变化,从而在不同尺度上导致区域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具体的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土地整治活动通常引起地表的水系网络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自然生境类型和伴在原水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生态过程的改变;第二,对植被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荒地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整治活动都会影响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的生态过程;第三,对土壤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土地整治的实施会改变土壤结构,会改变土壤质地,会影响土壤肥力,会造成土壤污染和加剧土壤退化,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二、土地整治模式
(一)污染控制型土地整治的整治模式
污染控制型土地整治按照整治对象的不同,文章涉及污染控制型土地整治主要是工业用地整治、居住用地整治、商服用地整治、基础设施用地整治和农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等类型,其中农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的这些类型的整治模式在土地整理规划研究中己经较为成熟,因此文章就不做展开研究了,主要还是从针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服用地的土地整治等方面來研究污染控制型土地整治的整治模式。
1.针对工业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
以玉林工业园区为例,那些闲置土地和废弃工业用地以及工业园区外的工业用地,如果经过整治可以有效提高工业用地的使用效率和用地效益,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能升级,通过产业入园集聚达到减轻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针对工业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产业入园”模式。“产业入园”模式是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和土地整治政策的有机结合,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与相关政策导向,通过工业用地的布局调整,推进产业入园集聚。产业入园后,原有的工业用地在改为商服用地或居住用地时,需要进行地块环境影响评价。二是“退二改三”模式。考虑引入的第三产业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毕竟第三产业也是一个产生生活污染的行业。三是“闲置用地开发”模式。“闲置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产业园区的闲置工业用地的重新开发利用。四是“关停并转”模式。“关停并转”模式是结合环境管理部门针对整治区域内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提出的,即根据环境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环境管理政策要求,对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提出“关停并转”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工业用地整治的重要依据。
2.针对居住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
针对居住用地的土地整治其对象主要是旧城镇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以及棚户简屋。居住用基于生态环境视角的土地整治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研宄地整治的目的在于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居住用地使用效率,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镇健康发展。具体包括几个模式,第一,“旧城改造”模式。“旧城改造”模式主要适用于城市区域的土地整治,因此该模式中需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对于整治区域的建筑高度和密度等要求,也要考虑城市绿化等对于社区绿化面积比重的要求。同时,在针对居住用地的“旧城改造”模式中,要注意对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第二,“城中(郊)村改造”模式。在该模式下,原有的居住用地或非法占用的其他用地通过土地整治变为高效利用的居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或生态用地。结合当前的土地整治要求,“城中(郊)村改造”模式除了完成上述的目标以外,更加注重对上述整治区域的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更加协调。第三,“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在实施中,注意对改变为耕地的居住用地进行生态修复,考虑生活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不是仅追求耕地面积数量上的增加,更加注重耕地质量上的达标。
3.针对商服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
针对商服用地的土地整治其对象是部分原有的商服用地、规划为商服用地的待整治的建设用地。总体上,针对商服用地的土地整治与针对居住用地的土地(下转第153页)整治密切相关,其整治的目的主要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以便在人类集聚生活的区域容易形成商服区。针对商服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主要包括商服用地集中化整治模式和商服用地扩大化整治模式。
(二)生态建设型土地整治的整治模式
根据上述土地整治分类体系,分别是生态修复型生态整治、生态质量提高型生态整治、景观改善型生态整治和景观创建型生态整治。
三、根据模式选择土地整治路径
(一)针对工业用地的土地整治
首先,工业用地整治范围的划定,主要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区域的产业规划导向、环保要求以及节能减排规划要求,来划定工业用地整治的区域。其次,工业用地整治评判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企业用地的评价,以此来判断具体企业的工业用地是否需要进行整治。最后,对产业园区内工业用地,低效和闲置建设用地,产业园区外的用地分别进行整治。
(二)针对居住用地的土地整治
首先,设定规划原则,其次,建立整治评判指标体系,最后,积极开展旧城改造工程,改善老旧社区的人居环境,将原先零散分布的不合理居住区域进行改造,挖掘居住用地潜力。通过增减挂钩的政策,为中心城区提供建设用地指标,提城市区域的居住用地使用效率和效益。稳步推进城中(郊)村和棚户简屋改造。在上述改造中,要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的保护,因为这些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保持原有的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土地整治中大规模拆迁改造对古城历史风貌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商服用地的土地整治
整治范围的划定,建立商服用地整治的评判指标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
(四)生态建设型土地整治
对生态网络空间内现有生物量、绿当量、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景观质量低、环境质量不满足环境功能要求的生态用地进行整治,提高生态景观的连通性。通过林木种植和保护,发展立体化的绿化工程,提高全区的林木覆盖率,完善绿色生态廊道,提高水体及周边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包括防洪排费、居民休闲等)。通过生态区域内的生态质量提高型生态整治,使得生态区域内生态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连通性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通过进行土地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将会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土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奇峰.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田玉福,范金梅,覃莉等.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12(06):90-94.
[3] 曲欣,施振斌.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07):77-78.
[4] 翟小娟,申文金,田磊.土地整理項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02):18-22.
[5] 常宏景.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6] 李岩.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山东宁阳县土地整理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作者简介:覃亮仁,玉林市国土资源规划测绘信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