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6-05-30李会琴

甘肃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学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李会琴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3—0059—01

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等同属于智力范畴,且自学能力是观察、记忆、思维、操作、想象等基本智力之组合。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上课时,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教师还可以把竞争引进课堂,让学生比一比谁学得又快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有所增强,在同一课堂上的注意力可持续10~20分钟,这为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自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自学。

二、创设情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

恩格斯说:“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中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表现方式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创设情境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根据教学设计中所制订的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个体的特点而异。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情境呈现的方式和时机。

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让学生为自己的学校画一个简易图并标上东南西北,回家后寄给你的亲人。学生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并产生一连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但喜欢画,还不时地问:这个字怎么写?哪面是东面?哪面是南面?哪面是东?为什么大家标的不一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自然而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良好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行为表现,若有不妥之处,及时纠正。

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条件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学生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认真听课、复习和作业,积极思考、发言和讨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哪些事也是自己所做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他们会主动思考、提问,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总之,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随之就会显著提高起来。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如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获取探索知识的金钥匙。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自学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