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期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考
2016-05-30曹东波
摘要:教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生态化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是教师作为主体自觉、能动、可持续的职业角色的建构过程。面对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期这一改革洪流,如何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生态化发展,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校转型期 生态化发展 专业发展
一、引言
在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既面临着来自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办学利益相关者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面临着地方本科高校自身需要积极应对和寻求突破的困惑与难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如何实现其生态化发展,以适应高校转型的需要。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改革成败、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专业生态化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不断的超越自我,通过自觉、主动、积极和可持续的职业角色中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构建。当前地方高校的改革洪流普遍向应用型转变,这就给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带来了阻碍,如何打破这一瓶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探讨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教育部啟动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落实工作。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把这件事情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职业教育总体政策设计过程中,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成为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整个教育改革发展做了全面部署,这标志着转型发展成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
辽宁省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7年,除部委属院校外,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占比达到70%左右,应用型人才年培养规模达到12万人左右。
面对教育模式的转变,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
三、地方高校转型期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考
1.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改变师资队伍的教育理念与知识、能力结构以适应高校转型期要求。改革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各转型院校要加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鼓励教师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教学等能力的提高,充分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转型。引导教师确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观,确立“学生、学习、学习成果”为中心的生态化教育思想,确立“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导向的知识逻辑体系向专业导向的技术应用逻辑体系转变。要通过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等制度设计来推进教师生态化转型。
3.要促进师资队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地方高校要推进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研修实践活动,建设一批集学生实习就业、教师企业实践、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基地,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和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技术或管理人才。
4.培育良好“文化生态”。在高校转型期,值得一提的是外语教师的职业生态化发展。外语教师是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中国有着世界上学习外语最多的人群,同样拥有最庞大的教授外语的教师群,他们的文化生存状态必须受到高度关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需继续配套完善和一体化。学校在制定转型期相关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教师队伍、招生制度等时,要充分考虑公共基础课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取向。因为相对学校其他专业院系面对转型期而言,公共外语课向应用型转变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有挑战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东波.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研究.考试周刊,2015,(20).
[2]吴晓威,鞠墨菊.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2).
[3]杨宝忠,杨莹.小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06).
[4]邓正君.国际化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及职业发展途径[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5]丁楚敏.Speak out-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激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6]顾露雯,崔军.美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01).
[7]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08).
[8]杨发青.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