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看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与体现
2016-05-30张晓芸�オ�
张晓芸�オ�
[摘要]立足于2015年江苏省高中英语J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观摩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探讨课堂实践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与体现,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课堂实例新课标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2
本文以2015年江苏省J老师的高三英语课堂为对象,从新课标的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课堂分析
J老师的课题为高三英语的Reading部分,其教学内容以六个词汇为中心,同时辅以文本的阅读赏析。
首先,J老师以个人秀开场,将本课主要的六个词汇串联起来融入其自我介绍中,既预热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并给出交际语境下的使用实例。这正是J老师充分立足于课程标准,对于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的体现。
其后是课文内容阅读。一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之前所示的六个中心词汇,然而J老师似乎忽略了评价过程,在学生答对时没有赞赏性的鼓励,答错时也缺乏实质性的回应,没有落实新课标“评价建议”中“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这一条,作为观摩者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答完坐下时失落的表情。二是要求学生对一幅图片进行描述,但J老师似乎过分执著于预期目标,不断提示和诱使学生往预期答案上靠,当三次诱导失败后便抛开学生,给出答案让学生直接朗读。这不但无法实现课标所要求的“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习者提高分析能力与认知水平”,甚至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而放弃思考,无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
课堂的第三部分是对于六个中心词汇的解释与应用训练,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里采用了选词填空、同义词替换、辨别词性、句型操练等方式解释和巩固词汇意义及其用法,遵照了“使学生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要求。其中“虐待小狗”的图片描述环节尤其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激起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渴望和需求,使其在真实的交流中主动运用和掌握语言。但J老师仍更多的关注于既定的教学设计和活动流程,常常错失师生互动中本可以激发思考和观念碰撞的机会,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教学理念。
在课堂后半部分,J老师播放了有关课文中美国脱口秀明星的视频。这一做法立足于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化、拓展文化视野的窗口,“逐步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之后,J老师以一首乐观积极的原创小诗结尾,体现了课标“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要求。课后作业是请学生搜集有关笑容的名言谚语,与班级同学分享和交流。这个任务虽然简单,但对于拓宽知识面、增进同学友谊、加强英语学习氛围十分有益,且不会占用高三学生太多时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二、讨论和建议
在本次课堂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对于教师理解和实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其个性差异,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设真实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感受语言的内在魅力;注重学生话语所表达的意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创作,并选择恰当的时机妥善处理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2.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外语学习的总目标是掌握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在传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的了解、提高设计实践活动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渗透外国历史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状态,培养学生对其他文化的兴趣、认识和理解力;同时学生也能在文化的碰撞中更深刻地了解本国文化,增强对自身文明的自信和热爱。只有在心怀本国文化、理解相异文化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拥有有效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