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对联文化,进行群文阅读探索
2016-05-30祝向辉崔丙林
祝向辉 崔丙林
【摘 要】对联是最具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社会对联文化已经式微,为发扬传统文化,我们在群文阅读课题探索中把对联这一形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初见成效。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群文阅读进行了恰当的嫁接,传统文化的发扬,群文阅读的探索相得益彰。
【关键词】群文阅读;对联;趣味;传统文化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既是文学创作,又包含了思维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成份,它往往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别出心裁的奇思异构撰写而成,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上至学者文人,下至妇人孺子,都喜闻乐道。它很短小,但虽短小却足够精悍,一副短短十几字的对联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趣味却犹如一个千斤重的橄榄,让人读了回味无穷。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像其它文学形式那样高高在上。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我们把对联文化引入群文阅读进行探索正是看到其在民间流传的广泛性,趣味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广泛性,让学生在搜集这样的材料时显得更容易;趣味性,让学生对对联的学习探索之路充满了欢声笑语,让每一个探究者都乐于去探究,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也会走得更远;内涵的丰富性在于只要你去挖掘,去探求,就都能就一幅对联中钻研出无穷无尽的内容来。比如你可以从一幅对联中探求出诗歌的韵味来,也可以从中了解音韵的平仄,还可从中学习到丰富的语词,更可从内容上探究其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
要探究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就不能不了解它的基本要求,了解了它的要求就会对其进行更深入人认识和研究,从而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的除外。传说袁世凯死后,有一个四川人为其写了一副挽联如下:上联,袁世凯千古,下联,中国人民万岁!你能看出点什么吗?不对仗,怎么不对仗了,“袁世凯”对不住“中国人民”,是啊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他怎么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啊?一语双关啊!既指不对仗,又指对不起。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可是王勃写到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只留下“槛外长江 自流”。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ōng)字吗?”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恍然大悟。这虽是一首诗里的两句,但这两句也可单独拿出来作为对联来欣赏的。听着这样的故事,品着那样的奇思妙想,让你不由得不为创作人的聪明才智拍案叫绝。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中我用这些奇妙的对联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由对对联缺乏认识到积极主动地去搜集对联,吟诵对联,形成了热潮。这样开始至今半年有余,学生已积累对联一百多幅,在对这些对联的吟诵中,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身体里也潜滋暗长。在课堂上,我也时不时地引用对联。学生在这样的薰陶中,也潜移默化地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感悟能力。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那么要做一幅对联、欣赏一幅对联也是对所掌握的音韵知识的践习。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建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这样的妙对若没有一点钻研、没有一点丰厚的语词积累,怎么能对得丝丝入扣呢。对一幅好的对联若能欣赏出个中滋味又怎能不为之绝倒,又怎能 不增长知识呢。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如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下两联衔接自然,表达了自己“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襟,和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气概。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北宋丞相吕蒙正少年丧父,失母,家境贫寒,向亲邻求借,无人接济,春节期间写在门上贴出了如下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寓意为:缼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多么简洁多么诙谐又多么辛辣的几个字,却道尽了世态炎凉,了了十个字,却对人情世态进行了无尽的嘲讽。
这样的对联故事怎能不让人叹服?又怎能不让人潜入其中寻求个中滋味呢?而随处可见的对联也为学生进行这样的探索提供了便利。所以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对联的学习探索中,以故事为媒介,以兴趣为指引,以积累为原野,让学生对对联的探索在这广袤的原野里发芽开花结果。这样在进行一节探讨课时往往能从学生的搜集中展出几十幅同类的对联。而这样几十幅内容相近或相关的对联一幅幅品读下去语言积累了,音韵了解了,文化感悟了,其中的诗词典故领略了,甚至于也激起自己对对对子这一特殊智力游戏的兴趣,也能孜孜以求,潜心于其中,这不正是一种很好的群文阅读形式吗?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群文阅读教学若与对联文化恰当的对接,或可让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绽放新的光彩吧!
参考文献:
[1]《奇思妙对》
[2]《对联1000幅》
[3]《中华楹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