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弗罗姆逃避自由思想的若干思考

2016-05-30阳轮弟

今日财富 2016年3期
关键词:弗洛姆

阳轮弟

摘 要: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逃避自由”的机制,并进而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提出达到积极自由的真正的途径:通过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工作,将人和自然、、社会及自我在更高层次上的重新联系到一起,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从弗洛姆关于自由的两重性,分析消极自由带来的不健康性格以及积极自由带来的人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意义及缺陷。

关键词:弗洛姆;积极自由;消极自由;受虐性格;施虐性格;破坏性格;趋同性格

埃里希·弗罗姆( Erich Fromm,1900.3.23—1980.3.18)是美籍德国犹太人,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他既是“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弗罗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弗罗姆思想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由于深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双重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由思想既有精神领域的深度探讨,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抨击与反思,主要从人的心理层面来分析人本主义自由观。

一、 自由的两重性

弗洛姆把一个人渐渐从其原始状态中脱离出来的过程称为“个体化”。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自由的意义取决于人们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因此,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离的。即,当人类或者个体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是和周围世界是一体的,没有任何自由,但有一种安全感。当人类感到或者个体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或者逐渐达到个体化的阶段时,就面临着如何在世界中生存,如何寻找安全等问题。这时,自由的意义与以前没有个体化阶段的自由的意义就是完全不同了。弗洛姆认为自由包含两重性,即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一)积极自由

积极的自由不是指摆脱外界的束缚而获得的自由,是指一种心理的感受,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自由,是自我的一种实现,意味着充分的肯定人的个性,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完整性,愉悦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通过自发性的活动“爱和劳动”使自己自发性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的融合,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弗洛姆认为积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积极自由应是心灵的自由,是发自内心的所思、所感,是摆脱了传统统治权威束缚的真实本性的自然流露。

(二)消极自由

消极的自由是指人因摆脱或者超越了外在的强制、障碍或束缚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弗洛姆还引用《圣经》中人类被逐出天堂的叙述来说明:人类在最初是与自然合二为一的, 这时的人类处于上帝的保护之下, 它虽然没有自由, 但却是安全的。由于男人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果, 因而它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 认识到了男人与女人的区分。这也就是说, 它具有了自由, 但这种自由使得它感到害羞、孤独和恐惧, 从此, 它就处于依靠自己的孤立无援的地步, 并且男人与女人之间也进行着战争, 自然界也威胁着人类。为了求得生存与安全, 人们便宁愿失去自我,不要自由。弗洛姆认为,特别是到资本主义时代,人摆脱中世纪社会传统纽带的束缚,获得自由,尽管个人会有一种新的独立感,但同时他又会感到孤独和孤立,会充满焦虑和怀疑,并被迫臣服于新的权威,从事强迫性的非理性活动。(1)P75 因此,人们追求自由的过程和个体化是一致的,同时也是辩证的。一方面人们努力摆脱各种束缚,获得自由;别一方面,人们获得了自由却又感到孤独、恐惧以至于逃避自由,这种自由显然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

二、 消極自由与个人的不良性格

消极的自由使个人摆脱或者超越各种束缚,获得自由,同时又感到孤独、恐惧和不安全感。于是,个人就不得不想方设法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孤独、恐惧和不安全的状态。摆脱这种状态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使消极自由向积极自由的方向前进,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同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和思想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个人自我独立与完整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和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弥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第二条路径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状态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个人将形成四种典型的不良性格:受虐性格、施虐性格、破坏性格和趋同性格。(2)P100

(一)受虐性格

受虐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轻视自己、贬损自己, 深深地感到自卑、软弱无力和无足轻重。比如有些人受到婚姻困扰,虽然他们主观意识上抱怨这些情感,并想除掉这些情感的困扰,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又有些力量驱使他们觉得微不足道或者无能为力,因而贬低自己,自甘懦弱,不敢主宰自己的情感;比如有些人犯了错,整天沉溺于自我怪罪、自我批判,其程度即使是他们的对方(也犯有重大过错的一方)也不能望其项背;另有一些人常说一些伤害所爱的人的或所依赖的人的话,尽管实际上他们对这些人很友好,也并不想这么说,他们故意这么做,最大限度地伤害自己。受虐性格很明显是病态的,是非理性的,但却常以理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受虐被冠于爱或者忠诚,自卑感常是实际缺点的表现,而受苦受难则完全是因为无法改变环境。

(二)施虐性格

施虐性格有三种类型, 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一是让别人依赖自己, 有绝对无限的权力统治别人, 将别人当自己手中的工具使用, 将别人视为“陶工手中的泥土”; 二是不断是以绝对方式统治别人, 而且还要剥削、利用、偷窃、蚕食别人, 把别人吸净榨干, 不仅包括别人的物质, 而且还包括别人的情感与智慧之类的精神方面包;三是希望使别人受折磨,或者看别人受折磨。这种折磨可能是肉体上的,但多数是精神上的折磨。其目的是主动伤害、羞辱别人,让别人难堪,要看别人狼狈不堪的窘相。施虐的原因通常是不明显的,有时较理性化。人们常用对别人的过分友善、过分关心来掩盖施虐性格。比如有的家长经常打孩子,边打还边说打孩子是对孩子好,打孩子就是痛爱孩子;再比如有的人常说,“我已经为你付出了很多,现在我有权力从你那里得到我想要的一切”;还有的说,“我已经受到别人的伤害,我想伤害别人,这不过是以牙还牙。”

(三)破坏性格

施虐的目的是吞并对方,而破坏的目的则是除掉对方,施虐者欲借统治他人来增大自己的力量,而破坏则要消灭所有的外在威胁。破坏的根源是难于忍受个人的为力或者孤独状态。这里说的破坏并不是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尊严不受侵犯的反击性的破坏, 而是一种时时盘桓在人心中的一种破坏性格,是一种伺机而发的破坏性格。破坏冲动是人体内的一种激情,是一种被压抑了的生命能量,宏观世界总能找到发泄的对象。如果因种种原因而把别人当作发泄的对象,他自己就很容易成为破坏的对象。如果这种破坏的冲动达到非常显著的程度,常会导致生理疾病,甚至自杀。比如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 最容易通过砸烂自己的东西甚至自杀来发泄自己。

(四)趋同性格

趋同性格就是为了克服自己不重要的感觉,放弃自己人格的完整性,承袭他所在社会所赋予他的那种人格,从而变得和其他人一样。这样使得自己与外在社会的矛盾消失,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弗洛姆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了人们不表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已经习惯虚伪的做法,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并不表示他们的初衷。其中一个就是询问天气情况的个子:我们在外面想知道当地的天气情况,如果我们去问一位轻的小伙的话,那么他会根据天气预报来告诉我们当地的天气情况,他说的天气情况准确不误,但那不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重复另外某个权威的观点——天气预报。如果去问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时,经验丰富老者会凭借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关于当地天气情况,也许他说的和天气预报的不一样,但那是他真实的想法,是他自己的观点,是他自己思想的结果,他告诉我们结果,也告诉我们理由。弗洛姆引用这个例子的关键不在于思想是什么,而在于人们是如何思想。积极主动思想得到的思想总是新的,是具有原创性的,原创并不一定非得是别人以前没有想到过的,而总是指思想的人用思维做工具,去发现外面的世界或者自己内心世界的新东西。弗洛姆还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问孩子是否想天天上学,他们回答:“当然是”。这个回答是真的吗?很多时候这肯定不是真心的回答。孩子可能想经常去上学,但孩子也常想出去玩或者做点别的事,而不愿天天上学。如果孩子觉得“想天天去上学”,他可能压抑了对学校生活的厌倦之情,他觉得大人期望他天天去上学,这种压力很大,足以淹没他有时上学是出于无奈的想法。责任感的压力太大,足以让他觉得别人期望他所做的,就是他自己的所欲的。这个例子反映了人的真正愿望受到压抑,而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接纳别人的愿望,但又似乎是自己的愿望,可以说伪愿望取代了原始愿望,最终导致伪自我取代原始自我。丧失自我,伪自我取而代之,这就把个人置于一种极不安全的状态之中。

三、 积极自由与个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人的真正的出路在于从消极自由升为积极自由的状态。积极自由的状态意味着自我的实现,意味着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些潜能人人都有,只有在表达出事时才成为真正的,换句话说,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自发活动不是强制性活动,也不是机器人的活动,而是自我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3)P184 自发活动是一种克服恐惧孤独的方法,同时人也用不着牺牲自我的完整性。 它肯定自我的个性,同时又把自我与人及自然联为一体。人的自发活动在更高的基础上解决了自由与生俱来的根本矛盾——个性的诞生与孤独之痛苦。(4)P186-187 这种安全是人自发活动得到的,只要自发活动不息,安全便永远存在。

四、 弗洛姆自由观的意义及缺陷

(一)弗洛姆自由观的意义

弗洛姆在分析自由观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阻碍人的潜能和自主性。他认为人之所以处于自由的困境中其主要原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压抑,尤其是人格的压抑。所以释放压抑激发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自我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弗洛姆这一思想启发我们追求健康人格,促使着我们不断奋斗,为了获得完整的人格独立而努力,并且在实现人格独立的过程中人也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缺陷

弗洛姆对逃避自由机制的分析以及对积极自由的设想,包含着对社会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现象的揭露与否定,弘扬了人的健康个性,肯定人的健康价值等合理性因素。但弗洛姆所设想的积极自由从根本上说还是没有脱离现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发展的轨迹,他对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分析更多地着眼于人的精神分析,即强调儿童期的影响,强调压抑的作用,用病態的观点来看待人性,而忽视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性的影响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美] 埃里希﹒弗罗姆著,刘林海译,《逃避自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2]陶祥凤,《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批判理论及当代启示》,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

[3]刘雅楠,《弗洛姆“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的解析及当代价值》,哈尔宾理工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12年3月

[4]刘彩玲,《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当代启示》,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3月;

[5]刘宁,《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及其反思》,《社科纵横》,2011年3月;

[6]王延芳,《弗洛姆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与借鉴意义》,《理论学刊》,第6期,2009年6月;

[7]张和平,《试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2期,2005年3月;

[8]田新元,《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第7卷第4期,2007年12月;

[9]胡怀利,《论弗洛姆的自由观》,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2006年4月;

[10]郭永玉,《“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 卷第5期,1997年9月;

猜你喜欢

弗洛姆
给,永远比拿愉快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爱之人:弗洛姆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乐多冤
埃里希·弗洛姆的实验
OntheAlienationoftheMother
给予与接受
伊坦·弗洛姆的爱情悲歌
——评《伊坦·弗洛姆》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