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指导学生积累词汇例谈
2016-05-30冯国娇�オ�
冯国娇�オ�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是造成学生词汇贫乏,作文难的主要原因。多读、多看、多比较对于改变学生写作中词汇贫乏的现象行之有效。
[关键词]作文教学词汇积累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26
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的作文,描写城市中一群农民工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赞扬其助人为乐的精神,不少学生一开头就是“他们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不久笔者安排学生写学校刚结束的第二十四届运动会中的“精彩瞬间”,其中写运动员冲刺的瞬间,居然又有好几个学生用“他们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开头。在评讲段考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时,有一个学生脱口而出:“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其实,农民工在城里干了一年的活,手里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着回家过年,应该是皮肤黝黑,肌肉结实,眼神焦灼;学生运动会冲刺应该是英姿飒爽;年轻男老师可说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其他的就不能这么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学生词汇贫乏,尤其是农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机会比较少,导致写作时语言干瘪。
要改变这种状况,方法是三多:一是多读,二是多看,三是多比较。怎样才能把作文写好?有一次郭沫若在回答这一个问题时说:“多体验,多读书,多请教,多练习,集中注意,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以外,别无善法。”
一、多读
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既“得益于课本之内”,又“得益于课本之外”。为了让学生多读些好文章,笔者压缩了讲读课文的课时,把过去需要三四个课时才能上完的课文用一两个课时教完,腾出时间补充阅读一些如《读者》《小小说》《演讲与口才》(中学生版)等优秀刊物。这样,一学期能讲读二十几篇,再加上课外阅读的文章,学生一个学期阅读的文章至少有四十多篇。在阅读中,不但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精彩的段落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还要求他们将文章中的好词语和好词组分类摘录、整理。对一些质量不够理想的作文,则把它们和优秀的作品对照着阅读,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多读优秀的作品,成效是明显的。段考过后,笔者让学生帮作文《其实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谋篇布局。有学生就用段落排式布局:“爸爸说,梦想就像长在悬崖上的灵芝,只要你敢于接近它,它就属于你……妈妈说,梦想就像长在淤泥中还未开放的荷花,只要努力,它总有一天会开出鲜艳的花朵……老师说,梦想就像一粒小种子,只要坚持,它就可以生根发芽……”很显然,这是从2010年《中考作文试题分析》桂林市优秀作文《感受节日》的布局“家乡的三月三是歌的海洋”“家乡的三月三是智慧的天堂”“家乡的三月三是爱情的港湾”那里吸收来的。
二、多看
要让学生仔细地多观察事物,特别要注意观察那些细微的、表现事物特征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笔者安排学生写《英语老师开始上课》,写前布置学生仔细地看英语老师从跨进教室到开始上课前有哪些动作。不料,等英语老师上完课后,不少学生对笔者说:“英语老师从进教室到开始上课没有动作。”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学生为什么“看”不到老师的动作呢?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手一抬”“眼睛一转”“眉毛一扬”“嘴角一翘”都不是动作,只有“蹦蹦跳跳”“拍手笑”“摔一跤”才是动作。也就是说,他们只注意大的动作,不注意细微的动作。有少数学生注意了细节,文章就写得比较好。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地坐好,静候老师上课。英语老师微笑着推开门,走了进来,然后又转过身去,把门轻轻地关上,接着走向讲台。到了讲台前,把右手拿着的书本及上课用具放到桌子上。放好后,英语老师就把手放下去,做好立正的姿势,向同学们笑着。随着‘起立的喊声,同学们‘刷地站了起来。英语老师说:‘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又整齐地坐了下去。接着英语老师就翻开了书本……”
有一次,笔者让学生写教室前面的大榕树,在写之前先让学生仔细地看看这棵大树。对于这棵大榕树,学生太熟悉了,每天朝夕相处,有什么好看呢?笔者要求他们先看看树冠,树叶是否枝繁叶茂,树枝是什么形状的,有多高,树表皮怎么样?提出这些问题,学生看这棵树就更仔细了。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教室在二楼,门口前面正对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不知它年龄多大,也许和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吧。你看那树皮,那裂纹,摸着,感觉是在摸奶奶的脸。它粗壮、挺拔,有三层楼高。树干的周围长满了寄生树,就像奶奶儿孙绕膝。春天,是榕树第一个报告春的消息,嘱咐我们不要辜负好时光。夏天,课间时间,我们在树下跳绳,追逐打闹,榕树就用它那伞状的树冠为我们遮阳。调皮捣蛋的我们有时爬上榕树,坐在树枝上,竖起耳朵静静地听,闭上眼睛用整个心去感受它的温馨。一阵微风吹过,沙,沙,沙,榕树好像在问好,我们乐了,把树枝抱得紧紧的。”
通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就慢慢地学会深入观察并抓住事物的特征了。最近笔者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我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作文,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作为写作对象。一位外宿的学生写了家里刚孵出不久的小鸡,他有几段写小鸡的神态:“四只小鸡,全是黄的,尖尖嘴巴,翘着小屁股,脑袋左偏偏右歪歪地看我,真好玩。”“我把小鸡放到院子里,又拿着食料放在地上,学着母鸡叫的声音。我这一叫,多灵啊!那几只正在跑来跑去追赶小虫的小鸡,都‘叽呀、叽呀,扑着小翅膀,向我这里跑来,好像四个黄色的小绒球在滚动。”“小鸡喝水的动作可怪了,它们喝一口水,总要仰头向天上看一下。”如果不是通过深入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的。
三、多比较
多比较,就是写文章时要反复比较事物不同的特点,再选用合适的词语。
文章开头谈到的“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这些词,如果让学生比较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运动会上冲刺的学生、上课的教师,就不会用同一个词去描写三者了。
在一次班级活动会上,笔者讲了一篇矛盾百出的作文,引起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笔者就让学生比较每一个同学笑时的不同神态。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同样是笑,有的“前俯后仰”,有的“埋着头”,有的“扪着嘴”,有的“捧着肚子”,神态完全不一样。
这样比较的机会是很多的。在周末,笔者让学生逛了学校附近的黄姚古镇和黄姚新市场,比较游黄姚古镇和黄姚新市场的不同感觉。学生说:“黄姚古镇空气清新,亭台楼阁比较多,房子、祠堂和石板街都是古代的,树木很古老,很高。黄姚新市场车水马龙,传来一阵阵的喧闹声,高楼拔地而起,整齐如一。”笔者还要求他们用两个不同的词把两处的特点概括出来。学生想了想说,黄姚古镇“古老”,黄姚新市场“繁华”。“古老”和“繁华”就是比较的结果。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是很有必要的,可让学生分析特征,善用准确的词语来描绘事物。在一堂作文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向课文学构思,问学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和莫怀戚的《散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在构思上有何特点?有学生说:“《紫藤萝瀑布》描写了一树繁茂的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想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散步》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想到了对老人的孝顺,对孩子的关爱,对生命的赞美,中年人身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笔者接着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都写了什么景或事,抒什么情,悟出了什么道理?最后经过比较,学生一致认为: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写景(事),写出心情的变化和真挚的情感,最后悟出一个道理。
学生养成了经常比较的习惯,写作时就能注意构思了。一多读、二多看、三多比较,对于改变学生写作中由于词汇贫乏,只会用“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之类的话的情况是行之有效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