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6-05-30张秀福�オ�
张秀福�オ�
[摘要]要解决厌学问题,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尤其要依靠和谐、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钻研教材,阅读参考资料,并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案,讲究教学技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向45分钟要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兴趣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9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对所学的知识爱思考,爱探索,记忆深,教学成绩自然就提高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实施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喜欢教师,就爱听他所教的课程。这一点要建立在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上。一个语文教师若不爱学生,课堂上权威似的满堂灌,授课方式陈旧,讲课没有激情,课堂上板起面孔,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给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教师理解和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和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鼓舞性,可以在接触、交谈中对他们表示信任,产生感情上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教师应及时赞同和肯定。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不管他犯了什么错,也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不听课,教师良言相劝;学生不交作业,可适当放宽时间。当然绝不能迁就和放弃,相反更应该从严要求。这个“严”又根植于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染学生,逐步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
1.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尤其是注重引言的设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因文设疑,引起兴趣。“同学们看,老师长得美吗?”此话一出,有人窃笑,片刻后,小声说:“美。”笔者就说:“从同学们回答的表情和声音中,可以看出老师并不美,但为什么有同学说我美呢?那是由于大家有求于我。”学生似乎不理解:“我们有求于你?”笔者解惑说:“大家希望老师把课讲得更好,给你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呀!”学生似乎有所悟。笔者又说:“刚才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但中国古代却有以人‘美谏国君而成事业的故事,这就是战国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此文。”立刻,学生异常活跃,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来。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重视精心设计导语。
2.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置悬念可以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这就是悬念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悬念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设置悬念,不但课堂上给学生设置悬念,而且经常在这节课上就为下节课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兴趣。每次讲完课先让学生知道下节课中有哪些新奇的东西,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就说:“等下节课我给大家唱《月满西楼》或《虞美人》。”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对下节课急切的盼望。
3.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语言富有美感。高尔基说过:“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的情感、内容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即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声有色,娓娓道来,通过富有美感的描述,引导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给学生描述颔联的内容:雨后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镜、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这段富有美感的描述,不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而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深深领悟此时的主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语言富有启发性。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启发的重要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教师要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出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对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以永恒不变的“爱”为源头,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挖掘自身的潜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学习语文的兴趣将会更浓。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