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碰撞与融合

2016-05-30梁志敏

科技风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

梁志敏

摘要:广西近代建筑,是近代广西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真实地记录着近代广西社会变化发展的点滴。本文通过对广西近代建筑的调查考察,从其建筑形式风格、功能类型、细部装饰、营造行业、建筑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近代建筑在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所表现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广西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近代建筑的发展,是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在建筑的设计理念、风格形式、营造技术、制作工艺、材料结构等等方面发生变化,新的建筑体系逐渐形成确立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发展过程。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四埠先后开放通商后,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的影响从沿海、沿边、沿江开始,逐渐向内陆渗透与发展。近代广西的建筑发展呈现出西方建筑文化的传播与广西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虽然当时在整个建筑发展过程中传统建筑在分布范围、数量上都处于绝对的地位,但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建筑的形式风格、功能类型、细部装饰、营造行业、建筑教育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西式或中西结合成为近代广西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并在近代区域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建筑主流。

一、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变化

广西近代建筑形式与风格,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西式风格”与“承续转型”两大类。“西式风格”主要由西方传入,体现为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部分保留不同程度传统元素;“承续转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吸纳西式建筑某些风格元素,中西并存互补,既体现反映西方影响,又以传统建筑体系风格为主的表现形式。

1.西式风格类建筑:

A.外廊样式建筑及受之影响的民间建筑:西方殖民者进入北海、龙州、梧州等通商口岸后,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普遍采用简单盒子式周围带有廊道的“外廊样式”建设领事馆、公馆和洋行,以北海英国领事馆旧址、龙州法国领事馆旧址、梧州英国领事署旧址等最具代表性。通过砖柱划分立面,砖柱之间为廊道拱券口,凹凸相间、阴阳相衬,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B.西式教堂建筑:这类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较早伴随西方传教士进入广西,首开西方建筑文化对近代广西建筑影响的先河。这些西式教堂建筑,大都具有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渲染西方教堂特征,如北海涠洲盛塘天主堂、北海涠洲城仔教堂、东兴罗浮恒望天主教堂等为代表的教堂建筑中,其巴西利卡的平面布局、直刺天宇的尖塔形象、幽深浩渺的祭坛大厅、奉若神明的十字架、神秘莫测的玫瑰窗、色彩斑斓的采光装饰以及那嗡嗡余韵的钟鸣声等,无不隐含着宗教的深远寓意。

C.古典与折中主义建筑:这类建筑形式主要以梧州居多。从其建筑材料来看,基本以砖石或砖木为主,同时,新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及其技术梁柱等局部也进行了运用;从建筑形式看,它通过自由组合欧洲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以达到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以西方古典风格的三段式构图为主,局部细部采用巴洛克、罗马等风格装饰;从建筑空间布局看,西式建筑更多强调的是单体建筑向高空发展。这种建筑以梧州的新西酒店、思达医院、梧州邮局旧址、梧州广西自来水厂旧址、玉林蝴蝶楼、东兴明江中学教学楼等较具代表性。

D.现代主义类建筑:这类建筑以建筑功能为主,强调建筑形体与内部功能的配合,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主张摆脱旧的建筑样式,简洁的立面处理手法与纯净的外观体型,鼓励创造新风格。梧州广西银行旧址,中央体量层层高起,强调中轴线并以中央凸出的建筑物加以强调,表现出装饰艺术风格的阶梯式构图特征。建筑采用无梁楼盖进行处理,屋内两排柱和四周墙体支承全楼荷载,初步表现出现代建筑之风貌。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赵深设计建造的座落在桂林的科学馆同样具有现代建筑风韵。整个建筑素雅大方,宏伟壮观,极具韵味,为民国建筑之精品。

2.承续转型类建筑:

A.宫殿式与民族形式建筑:这类建筑最早较为典型的代表当为建于1928―1930年、由杨右辛设计的梧州中山纪念堂。进入三四十年代,随着近代广西建筑教育的开创以及抗战时期沦陷区大批文人建筑师云集桂林,一种兴起于二三十年代的近代民族建筑新形式,此时也开始更多地传入广西。其中,建于1947年的桂林民国广西省政府建筑群以及建于1953-1954年由梁思成设计的广西民族大学礼堂均为折中主义“宫殿式”民族形式建筑的杰出代表。这种建筑借用西方建筑技术与材料直接模仿传统建筑中的官式建筑样式“大屋顶+西方功能布局”的主体建筑设计,尽力保持传统古典建筑的整体轮廓,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其他民族形式较具代表性的建筑还有民国桂林市政府旧址、桂林李宗仁官邸、民国临桂县政府旧址、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雁山园汇学堂、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纪念建筑物等,这些建筑屋顶仍保持大屋顶或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西式外观的基本体量等特征的折中做法,这类建筑突破传统建筑的体量和整体轮廓,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立面构图大多不拘泥于传统外形结构,在新式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传统细部装饰,即“西方的比例、中国的细部”、“中式屋顶、西式墙身”。这类民族形式建筑以桂林为代表。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民众与建筑师面对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而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这种情形也反映到建筑领域上来,由此中西建筑文化便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逐渐出现一种体现民族性与现代性新的建筑形式。

B.中西结合形式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西12个世居民族形成了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体系。进入近代时期,西方建筑的营造技术、制作工艺、结构材料等从各通商口岸、沿水域城镇传入。西方建筑在工艺、功能、适用性方面较能满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同时在“时尚”风作用下,一些官僚绅士、军政要人、富商地主等精英阶层的民间建筑开始采用西式建筑的一些方法进行设计,于是中西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在民间中更多地出现。这些建筑,或立面外设外廊、西式风格装饰的“洋立面”建筑,内部空间平面仍保留着传统民居的庭院布局形式,如容县马晓军别墅、横县施家大屋、武宣黄肇熙庄园、武宣郭松年故居等;或西式墙身、中式屋顶建筑,如邕宁电报局旧址建筑、梧州民国广西大学办公楼等;或传统建筑的结构与布局,局部柱式或线脚施以西式构件装饰细部,如横县李萼楼大院、宾阳廖村小洋楼、岑溪云龙莫少北屋、兴业肖书球宅等;或西式布局、中式建筑的西方教堂建筑,如平南大湾天主堂、金秀江洲天主教堂等;或其他中西结合的形式如平面功能、结构、外观形式大体相同公寓式雏形的梧州维新里近代民居。

C.骑楼建筑:骑楼是一种沿街“下店上宅”的商住建筑形式,由沿街两侧每座楼房二层以上挑出部分楼面至街道红线处,底层用拱梁立柱支撑,形成连续性列柱拱廊即连廊连柱人行空间,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

这类建筑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兴建,当时梧州、南宁、柳州等城市拆城墙、修马路、扩宽主要街道,参照广州推行骑楼式建筑的政策。广西的骑楼街区主要集中在西江流域,其中以梧州、南宁、柳州、北海、钦州、玉林、百色等城市及周边县镇居多。目前,梧州、北海的骑楼建筑保存规模较大、较为完整、较具特色,是广西近代骑楼建筑的典型代表。骑楼建筑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平面布局上:窄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布局是骑楼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房屋建筑形似竹筒,面宽3至5米不等,以单开间为主,少部分为二开间。而骑楼的进深较大,10至20多米之间,部分超过30米。平面底层挑出部分人行道,其宽度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规格,二三米左右宽的居多。二是立面特征上:连续列柱拱廊,花样多变而又相对统一的西式风格立面,三段式构图,下段为底层柱廊,中段为二层以上楼层,上段为屋顶檐部、女儿墙与山花。其中,下段底层柱廊主要有券柱式与梁柱式两类,券柱式成为北海、宾阳骑楼的显著特点,而梁柱式多见于广西其他地方的骑楼。骑楼中段楼层立面处理采用西式或中西结合的连续式立面造型,立面施以西方建筑线脚及细部装饰处理手法。楼层窗子一般为二、三个窗户并列布局。上段檐口、女儿墙及山花,主要采用了仿西方古典、巴洛克等风格的装饰,体现了中西建筑的兼容性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三是空间上:骑楼建筑二至四层不等,少部分更高,如梧州新西酒店高达六层,这种按西式建筑竖向空中发展原则,节约了城市用地,打破了传统建筑横向发展的平面布局。四是在功能性上:上宅下店、前店后宅,楼上为居住楼层,楼下为经营商铺。五是独特的气候适应性:骑楼骑跨出街面的底层柱廊,既扩大楼上的居住面积,又方便底层柱廊的人员来往行走时遮阳挡雨,这种建筑形式特别适合多雨潮湿、日晒炎热的广西,为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好的场所。六是交通分流:骑楼列柱连廊的柱廊式结构,使人行与车流相对分隔,增强了街道的有序性与安全性。

二、建筑功能与类型的拓展

广西近代建筑在功能与类型上得以拓展延伸,一方面,随着西方势力在通商口岸的扩大,部分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新的西式建筑;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商品倾销与原材料掠夺,近代广西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西方列强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和建立海关体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口岸城市因商而兴,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农工矿业、航运交通、邮电通讯、金融银行等新式行业兴起。与此同时,政府主导下的市政规划与市政建设等市政近代化活动率先引进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建筑技术及建筑制度等等,对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如企业厂房、学校、医院、商店和富绅别墅庭院等等也逐渐增多。随着各种西方建筑类型的传入以及广西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新趋势、新需求促使了广西建筑传统功能的拓展延伸以及新功能的产生发展,在官署衙门、富绅庭院、神坛寺庙、民居住宅等建筑类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如西方教会建筑、办公建筑、工业建筑、农垦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医院建筑、纪念性建筑、别墅公寓建筑、骑楼商住建筑等新的建筑类型。其中,西方教会建筑作为宗教建筑的一种,它与我国传统的宗教庙宇建筑有所不同,除主体主祭大厅外,还有修女院、修道院、慈善机构、神甫楼、学校、医院等附属建筑,集宗教活动、慈善、居住、教育、医疗等多种社会功能于一身;近代农工矿业、航运交通、邮电通讯、金融银行等新式行业兴起又促使的各种建筑类型的多样化;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一种适应于南方气候的新兴建筑——骑楼商住建筑也在广西出现了。可见,近代广西的建筑类型随着功能与需求的延伸有了很大的拓展。

三、中西杂糅的建筑细部装饰

近代广西“西式风格”类的建筑,其装饰内容和形式多以西式为主,三段式的立面、入口柱廊、券拱门楣、规则对称的门窗、陶立克、塔司干等或繁缛或简洁或变异的西方柱式、山墙山花女儿墙、墙面檐口线脚勾勒装饰等等均表现为西式风格,屋面的支撑结构多以木材或金属三角屋架承托屋顶,屋顶多为坡屋顶,部分为平屋顶,不少坡屋顶面覆以西式机制瓦,地面铺装地砖或木板,墙脚施踢脚线。作为室内重要造型元素的楼梯形式多样,部分建筑如骑楼的内部装饰与构件则多采用传统建筑装饰。北海、梧州等通商口岸“外廊样式”建筑的细部装饰却作了简化,仅仅是简单的柱式和砖砌券拱,拱心石也多以灰塑装饰而成,作为西方柱式重点部位的柱头更多的以线条勾勒、线脚处理等手法出现,这种不纯正的做法也影响到近代广西其它中西结合的“洋楼”建筑上。而“承续转型”类建筑,多为保持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体系,装饰内容和形式则以传统为主,某些细部如门窗线脚、柱式等施以西式装饰,屋面多为歇山顶、硬山、四面坡等使用筒瓦、布瓦的传统坡屋顶,此时的屋面坡度与檐角起翘多趋平缓,不少建筑的屋面排水则采用西方的管道排水方式。外观上,或西式的简洁线条立面造型、或西式线脚装饰、或加以其他西式风格的点缀,部分采用简化或变异的西方柱式进行装点,西式铁艺栏杆也常是“承续转型”建筑较为引人注目的装饰,有的建筑正立面采用洋式门面、建筑内部则为传统的布局与装饰。广西近代建筑的细部装饰较为丰富,既包含西式建筑特有的细部装饰,也有传统建筑的部分固有形式,既体现了西方特有的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中西建筑文化变异与融合的历史,构成了广西近代建筑的一些基本特点与历史风格。

四、营造行业的发展与建筑教育的开创

近代广西随着南宁、梧州、柳州等近代广西区域中心城市的兴起,城区街道规划的发展,西方新型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建筑施工新技术传入,新的建筑体系也随之出现,推动了传统营造逐渐向西方先进的施工技术转化,促进了地方新式建筑营造业的兴起,营造厂成为广西近代建筑创作新的组织形式,一些传统松散的建筑工匠也逐渐转化为新式的营造企业工人。在南宁,1913年开始出现了从事建筑的营造厂。1931年,广西省政府在南宁大兴土木,建筑业发展较快,1934年南宁的营造厂猛增发展到58家,1942年,国民政府公布《管理营造业规则》,南宁市政工程处依此规则对建筑业进行管理[1]。在柳州,1928年柳州发生焚毁半个城区房屋的特大火灾后,柳州决定规划兴建整齐划一的新式骑楼街道,由于工程规模庞大、要求统一,原来传统的泥木作坊已无力承担新式建筑工程,于是“联兴”等4家木铺发起,联合另外18家店铺组成了“群益公司”,随后“合成公司”、“合兴公司”、“柳州联合厂”等建筑营造企业也先后成立,1946年1月至6月注册登记的城区建筑企业共计46家[2]。在桂林,随着桂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及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民国省会的回迁,近代桂林开始兴建行政文化建筑。抗战期间,桂林作为大后方,各省文人名士包括建筑师、建筑技工纷纷云集桂林,桂林市人口及房屋需求骤增,从外地疏散到桂林的建筑技师纷纷开业承接建筑设计,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建筑业的发展,1940年市政府颁布《桂林市建筑规则》,对建筑行业进行了具体的规范[3]。在北海,20世纪20年代,北海设市,修筑拓建马路,珠海路、中山路形成,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锻造了一批近代建筑本土工匠,出现了私营建筑商,其中陈兆衡开办的铺号“衡兴隆”,拥有泥水工、木工等一百多人,北海许多官办工程及较大的建筑如天主教堂圣德修院、珠海路、中山路、抗战胜利纪念亭、合浦图书馆、珠光电力公司厂房等建筑均由该商号承建,部分建筑还是陈兆衡设计的,成为当时北海最主要的私营建筑营造商[4]。

为适应近代广西建设的发展需要,培养省内急需的各种建设人才,1932年广西大学设立了工学院,首设土木工程学系。民国时期,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开设有《构造理论》、《钢筋混凝土》、《平面测量及实习应用》、《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拱桥计划》等课程,有葛天回、董钟林等知名教授任教[5]。土木工程学系的设立,开创了广西近代建筑教育的先河,为广西培养一批接受近代文明教育、具有近代文明理念与近现代建筑科学知识的建筑工程人才。

五、建筑技术的发展

根据功能的需求与变化,在平面与空间的变化上呈现工字形、王字形、回字形、L形、T形、凹字形及其他组合平面等多样化趋势,与传统建筑相比,内部空间的平面设置特别是公共建筑也较具开放性。同时,传统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在近代建筑中特别是“承续转型”类建筑大多得以延续,如容县马晓军别墅、武宣黄肇熙庄园、刘炳宇故居等等庭院的平面布局受中轴线主导,依靠庭院连接各个区间,保留着传统民居的庭院结构,供奉祖先的中堂大多位于建筑组群或单体建筑的正中央,其建筑使用功能中最核心部分,还保留着传统形式,反映出传统建筑文化深厚的影响力与强大的生命力。从建筑空间布局看,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广西近代建筑呈现出向高空发展的趋势,建筑体量增大,层数增加,四五层甚至更高建筑涌现并成为一种新趋势。这种情况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强调平面横向展开的组群建筑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单体建筑,单体建筑向高空发展,采用的是建筑体量的向上拓展和垂直叠加,构成高大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象。许多近代建筑特别是“西式风格”类建筑普遍设置高度为数十厘米到二三米不等的底层架空隔潮透气层(又称地垅),这对于炎热多雨潮湿的广西尤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在结构造型方面,广西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建筑及其文化的输入,对西方建筑文化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砖木混合、钢筋混合结构等结构类型越来越多的出现。其中,梧州天主教堂屋面圆穹顶钟亭采用穹顶技术,由于钢筯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应用,新的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出现,使得穹顶可与鼓座、帆拱相脱离,其建造变得更容易了;梧州广西银行建筑采用无梁楼盖技术,屋内两排柱和四周墙体支承全楼荷载,使楼层净空扩大,楼层空间布置摆脱梁的制约,这种技术结构代表了当时广西较新较高的建筑水平。在近代建筑的造型上,特别是“西式风格”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讲究艺术造型,强调几何形体,立面通过装饰线脚、壁柱及不同建筑材质的运用来达到装饰性的艺术效果。

在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使用上,传统建筑以土、木、砖、石等为主,但水泥、混凝土、钢材、玻璃、机制瓦块、小五金件等新材料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建筑上。同时,在多层的建筑建造中运用了复杂的施工技术,逐渐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但是,与西式风格形式相比,受诸多因素影响,建筑技术与材料的推广发展很不平衡,表现为有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推广较快,交通不便的地方就较少使用。

广西近代建筑是广西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汇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建筑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交锋与融会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发展的见证与写照,它记载着近代广西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广西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轨迹。广西近代建筑,作为广西珍贵的文化遗产,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的影响,又反映了近代建筑中传统特色的承续,在广西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参考南宁市建筑志编纂委编《南宁市建筑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参考柳州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委编《柳州市城市建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241页、第288页.

[3]参考《桂林市志》(上)(中)、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7年第一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城乡建设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4]参考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海市志》上册第285页、下册第162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5]广西大学校志编写组《广西大学校志(1928-1988)》第68页、第284页、第285页、第299页、1988年12月.应用技术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治史经验与方法——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分析跨文化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李安电影《推手》为例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