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

2016-05-30祁元新

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数学

祁元新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见,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

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教育的发展已经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跨世纪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新的课程理念也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创新的教学氛围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创新和自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人类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一样,一离开水、阳光、和空气,人类的生命就不能延续。学生学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知识就不能连贯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思考、讨论等过程来发现新知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其二、要多为学生提供互相合作学习的机会。互相合作学习是当代初中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共同研讨,互相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知识发生和发展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共同操作、互相探讨、互相交流来促进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合作意识、创造精神,产生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新课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兴趣来源于思维,而思维又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提出比较恰当的问题,比如,提出“让学生伸一伸手,就能拿到东西”之类的问题。当然,问题难易要适度,不能太难,也不能过分简单,这样更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信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因问题而思考,并提出新疑问,便会自觉的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境界

四、端正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教学模式,都必须依据课本,教师应有自己的思想结构。只要这种思想结构是正确、合理的,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首先对教学进行设计,即教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达到什么教学目的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而学生,则在教师的计划和指导下进行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当前学生还不具备内在创造力。不重视“以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当然搞不好教学。因此,教师的导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渐进性原则

教师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以及学生认识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教学过程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启发性原则

教师要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

3.针对性原则

学法指导最根本的原则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第二,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别进行指导。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

4.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之达到自动化、技能化的程度,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指导中不能单纯传授知识,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5.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改正不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多讲怎么做,少讲为什么,便于学生接受。

6.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