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快速把握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2016-05-30刘常虹
刘常虹
理解、把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热点和重点。然而,而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及其与现代的时空距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一、仔细阅读标题,结合作者和注释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暗含了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仔细阅读标题,把握诗题中的关键信息。
例如,从《鹊桥仙·七夕》中的“七夕”,可以得出诗歌的内容与“七夕”相关的结论,往往抒发夫妻相聚相思之情;《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邯郸”“冬至夜”和“思家”交待的是诗人冬至夜晚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抒发了思乡之愁,怀亲之意;《征人怨》中的“征人”和“怨”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喜李翰自越至》中的“自越至”交待了朋友相聚的内容,“喜”则表明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看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爱国激情是其诗词创作的主旋律。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陆游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慨。这首词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失望之作。只半年多,曾身着戎装、乘时立功的机会和王师北定中原有日的愿望化为泡影。若不了解作者的这番经历,就无法体会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无法领悟体味“况半世、飘然羁旅”中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半生飘零的悲凉、壮志未酬的惆怅、对朝廷的不满这些五味杂陈的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关键词句,是诗歌中的“诗眼”,是最能表现诗歌感情和主旨的词句。
例如,“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南宋·黄公度《悲秋》)中的“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独”,“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时起》)中的“闲”,都表明了诗歌的情感。当然,直接表情达意的显性词,如“愁”“怨”“愤”“恨”“忧”“喜”“乐”“思”“怜”和“怅”等,较易把握,我们要尤为注意的是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隐性词。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感情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和“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以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为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问:探寻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字,拟人化,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我”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埋”字,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高水长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三、深入理解,整体把握
叶嘉莹说:“诗歌所传达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诗人心灵和感情的一种兴发和感动。”诗歌鉴赏,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和技巧的掌握。因此,对古代诗歌情感的把握,最终要从咬文嚼字中跳出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标题注释中的信息、关键词句、意象等方面综合深入理解,才不至于以偏概全,曲解或误解诗人的情感。例如下面这首诗: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看标题——日暮时分,看作者——忧国忧民、爱国诗人,看注释——漂泊在外、年迈迟暮;情感词——非故园,表明思乡;意象——牛羊(久)柴门(闭),孤独思乡;清夜、风月可以得知,江山美丽,却非故园;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渲染了宁静清冷的氛围,由此可以整体综合把握,诗歌表达了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情。
总之,面对一首古诗,从标题、关键词句和整体三个方面入手,即可迅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第二中学(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