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科研基金语言学课题十年

2016-05-30苏新春陈文革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3期

苏新春 陈文革

提 要 对中国五大科研基金2005—2014年十年间语言学课题立项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视计算机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视语言学习问题,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语委科研规划课题更多侧重语言本体等相关问题。所有立项课题体现了国家需要和国家需求。文章提出了一些有关语言研究和语言管理的思考。

关键词 五大基金;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

A Survey of Linguistic Studies in Five Major Science Funds in China (2005-2014)

Su Xinchun and Chen Wenge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five major science funds in China in an attempt to examine the guidelines and topics of linguistic studies funded by the five major funds between 2005 and 2014. The study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five major funds, traces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nded research projects, and focuses on the hot topics in the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domai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favor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abilities, National Educational Science Fund focuses on language studies, and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Fund of MOE and Fund of National Language Committee prioritize corpus studie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the funded projects of linguistic studies reflect the research demand at a national level.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article provides thou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research and languag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Key words five major science funds; projects of linguistic studies; language studies

五大科研基金指的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语委科研规划课题”,下文简称为“国家社科”“国家自科”“教育科学”“教育部”“国家语委”。调查范围为2005—2014年十年间语言学课题立项情况,考察我国语言学研究特点,提出有关思考。

一、课题概貌

五大科研基金十年间设立的语言学课题情况如下:

1.国家社科:在“语言学”学科下立1965项。①

2.国家自科:在“F0206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学科下立345项。②

3.教育科学:在3400余项课题中与语言学有关的为127项。③

4.教育部:在“语言学”学科下立1315项。④

5.国家语委:立520项。⑤

按年度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五大科研基金十年共设语言学课题4272项,最多的是国家社科,占46%,其次是教育部,占30.78%。教育科学所设立的3000多项课题中与语言学有关的127项,主要集中于语言学习、语言教育、语言能力、语言测试等方面。4272项课题共有承担单位639个,承担20项以上的60个单位中,57个为高等院校,可见高校是我国语言研究的主要力量。

上述项目中重复出现的课题有15项。重复的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1)同一基金中前后不同年份的重复立项,一般表现为前后相续。(2)前为研究课题,后为资助出版课题。(3)同一课题在不同基金中分别立项。(4)相隔多年申请了不同的基金。

如算上只是名称稍有改动者,重复者还会增加不少。重复立项的合理性如何,值得讨论。

二、课题分布

(一)语种的分布

按照研究对象是汉语、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来划分,五大基金立项情况如表2。

表2显示,在所研究的语言种类上,五大基金存在较大差别。汉语问题类课题比例最高的是国家自科,其次为教育科学和国家语委。外语问题类课题最多的是教育部,其次是国家社科。国家自科的学科分类就是中文信息处理,外语类课题自然就少。民语类课题最多的是国家语委,其次是国家自科。

(二)现代与历代的分布

按课题所研究的是现代语言问题还是历代语言问题,统计如表3。

表3显示,注重现代、现实的语言问题,五大科研基金显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平均占比为92.16%,最高的是国家自科,达99.71%,最低的是国家社科,达88.19%。有关历代语言问题的课题数量最多的是国家社科,超过历代语言课题总数的2/3,显示出国家社科基金重视基础理论、语言史、学科史研究的特点。

(三)语言本体与语言应用的分布

本体研究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结构规律特点的研究,应用研究指的是有关语言文字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研究。

语言应用类中又可分出社会应用与计算机应用两类。社会应用包括与社会、族群、人口、经济等有关的语言使用、语言学习、语言演变、语言交流等;计算机应用主要包括技术手段方法、技术标准、语料库等。统计如表4。

表4显示,语言本体类课题在总课题数中占到43.49%,主要分布在国家社科与教育部中,尤以前者为高,占到62.60%,这与国家社科重理论、重基础的特点是相吻合的(苏新春、刘锐 2015)。其次是教育部,达到44.18%。在国家自科和国家语委中,本体类课题所占比例只有个位数,教育科学类只有1项。五大科研基金在立项资助的语言研究对象与问题上有着明确差异。

语言本体类课题总数有1858项。按语言学研究领域大致划分如下,“语法”581项,“词汇语义训诂”376项,“语音音韵”92项,“方言”227项,“语用”226项,“文字”134项,“语言描写、接触、变异、融合”74项,“语言演变”50项,“其他语言理论及学科史”98项。从研究领域来看,覆盖面相当宽,涉及语言本体研究的各个方面。在领域的横向对比中,从学科发展的过程来看,像“词汇语义训诂”类与“语用”类这样以往甚少关注的学科已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单纯的语言描写类研究已经不再是语言学研究主流,这方面的课题也主要体现在民语与方言的研究中。“文字”类课题总数不少,达134项,但有关现代文字的只有8项,古代文字的达126项,如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帛文字、古俗字、碑刻文字、古玺文字、《说文》文字等,其他民族文字的数量不多,主要为东巴文、古藏文、满文和蒙古文、梵文、古壮字、西夏文字、陶文等。

语言应用类课题共有2414项,所占比例按高低排列依次为教育科学、国家语委、国家自科,都在92%以上。国家社科与教育部中应用类课题虽然比例不高,但由于基数大,两类合起来仍有1469项,占到语言应用类课题总数的60.85%。

语言应用类课题中分面向人的“社会应用”与面向机器的“计算机应用”。社会应用类课题共有1686项,下文将会重点分析。计算机应用类课题共有728项,包括处理语言问题的技术、手段、标准、规范、语料库、资源库等,以及用计算语言学的方法、手段研究各种语言问题。这类课题在国家自科所立应用类课题的比例高达92.75%,在国家语委所立应用类课题的比例达48.65%。

(四)国家社科与教育部中语言本体与语言应用类课题的年度消长

对国家社科与教育部中语言本体类课题与语言应用类课题的年度消长情况进行考察,会发现语言应用类课题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前七年中,年增长幅度相当大。从2005年的46项,到2011年的210项,之后几年一直得到了保持。

图1 国家社科与教育部语言本体与

语言应用类课题的年度消长

三、社会应用类课题热点问题分析

1686项社会应用类课题反映了当代社会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过去十年我国语言学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发展趋势。热点问题会在课题数量上体现出来。

语言的“社会应用”有着很广的范围,这里粗略分出“语言生活”“语言规划”“语言教育”“辞书”“翻译”五个方面。统计如表5。

下面对社会语言应用五个领域的课题稍做分析。

(一)语言生活类

语言生活类课题共有315项,占社会应用类课题的18.68%。在这一类课题中,除一直有所关注的问题如“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推广”“方言区的语言使用状况”等外,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一些现实性强、新出现或矛盾突出的领域语言问题的高度关注。关注“语言实态”的调查研究是社会应用类课题数量最多的一类,共有200多项,约占社会应用类课题的2/3,主要表现为对某个地区、阶层、行业、领域的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对某个地区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如“南疆多民族地区语言接触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青海民族语言状态调查研究与分析”“港澳语文生活研究”等。

农民工与子女、生态移民、大型工程移民、城镇化中的人口迁移等所带来的语言使用问题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离乡打工是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农民工既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变迁最显著、生活状况改变最大、生活相对处于下层的人群。他们离开母语生存地,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语言状况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与就业。关注他们及其子女的语言问题,体现出研究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如:“移民与城市语言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山西省移入民语言调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入住太原市的山西省务工人员方言变异研究”等。

语言残障人群也受到高度关注。语言残障指的是在语言接收、理解、表达、使用等方面出现故障。这方面的课题有49项。以下是逐年立项的情况。

图2 语言残障类课题年度立项情况

各基金的立项数量如下:国家社科31项,教育科学9项,教育部3项,国家语委6项。语言残障问题研究服务于聋哑等特定人群,这是一个突出的社会“弱势”群体,据有关资料,我国有语言障碍的人口达数千万之多(刘艳红等 2013)。国家与学术界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呈现出高密度研究的态势,体现了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也大大拓宽了语言应用研究的新领域。下面仅列出2014年所立该专题范围内的课题:国家社科课题 “学语后感音神经性聋儿语言理解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教育科学课题“语音信息对聋生书写产生的影响研究”、教育部课题“语用学视角下的聋人手语研究”、国家语委课题“语言产业视野下的语言康复行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又如对社会领域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有40余项课题。涉及“媒体”“司法”“军事”“医务”“公共场合”“商务”“学术”“科技”等领域。如网络语言的课题有18项,表明网络语言对社会通用语的使用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所透露出来的民情民意也越发重要。而有关非网络语言的新词新义课题只有2项,这与20世纪80—90年代对新词新义的高关注度有明显不同,说明汉语的动态变化已成为“常态”,学术界的关注度明显下降。而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媒体这几年发展很快,对新媒体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也异军突起,共有8个课题,如“自媒体影响下语言文字热点舆情量化研究及语言舆情库建设”。

(二)语言规划类

语言规划主要属于语言政策研究,共有课题94项。从立项单位来看,国家语委38项、国家社科35项、教育部19项、教育科学2项。国家语委作为语言文字的主管部门,对语言规划问题高度关注,体现了其职责所在。其他基金也表现出相当的关注。语言规范类课题有针对汉语的,也有针对民族语言的,如“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的研究”和“土族语言文字的应用与保护”。主要是现状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历史的总结,如“语言文字网络舆情及相关语言政策研究”和“清代语言政策史研究”。

对国外语言规范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聚焦点,如“中美官方语言的文化差异及其语言策略研究”“美国的语言政策研究及借鉴”。国外语言规划类课题有28项。从时间来看,2010年之前只有不多的几项,从2010年起明显增多,体现出我国的语言规划政策研究者借他山之石的意识开始增强。课题涉及的国别和地区,统而论之的不少,如“外国”“东盟”“欧盟”“中东”“金砖五国”等。具体国家中以对美国的关注度最高,有8项是对它的专门研究,有4项是兼及研究。这类课题表现出关注西方国家、关注发达地区和活跃地区的特点。而“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如何将关注的重点从西方发达国家转到与我国有地缘经济关系的相邻相靠国家,由概而论之的概览式研究转为对具体国家的深入研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喜的是这样的课题在统计范围内的最后一年已经出现了,如国家社科课题“中国与周边国家语言互联互通建设的战略研究”。

(三)语言教育类

语言教育类课题有806项,占社会应用类课题的47.81%,所占比重最大。按语种来分,汉语教育有294项,外语教育有448项,民语教育有64项。

1.汉语教育

汉语教育类中数量最多的是“汉语国际教育”,有181项,可以看到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兴盛。但也反衬出汉语母语教育的研究还显得薄弱,包括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大学生的母语教育、国民语文教育、儿童语言习得等方面的课题,一共只有113项。

2.外语教育

外语类课题有448项,其数量远远超过汉语教育类。其中大部分又都是英语教育的,直接在课题名中显示是英语教育的就有289项,其他外语如俄、日、法、西班牙、德、韩、阿拉伯等加起来才51项。英语教育类课题如算上一般性论述外语人才、外语教学策略类而实际是以英语为对象的,其比例还会大大提高。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英语教育的反映。单一式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很明显,中国人口的多语能力弱,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人才少,特别是小语种人才更少,应该引起重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多语言能力和小语种语言能力的人才匮乏,将严重制约事业的推进。

3.民语教育

民语教育方面的课题64项,基本都是双语教育的,主要是通用语与民族语之间的双语教育,单一民语的只有个别课题。

(四)辞书类

辞书类课题共有97项,占社会应用类课题的5.75%。从课题涉及的语种与问题来看有以下几类,详见表6。

表6显示,立项数量较多的依次是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语委。从涉及的内容来看,从多到少依次是“辞书理论与汉语词典”33项、“双语词典”31项、“其他语言词典”21项、“汉语学习性词典”12项。

(五)翻译类

翻译类课题有374项。大致可分三类:一是理论类,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人才培养等;二是世界优秀经典作品的汉译,是对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吸收继承,是译进来;三是中华优秀名作翻译成外文,向世界各国进行推荐,是译出去。无论数量还是内容,第三类都是最大亮点,达138项。译成外文的中华经典分布面相当广,课题涉及“杜甫”“现代文学”“《水浒传》”“《红楼梦》”等。表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正在成为中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趋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加强,这在立项年份上显示得相当清楚,详见表7。

四、课题立项特点

(一)高度关注现实语言生活问题

五大科研基金代表了我国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课题本身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与理论性。同时,课题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无论是每年的课题立项数、数量的逐年变化情况,还是社会语言热点问题的不断涌现,都显示出研究界对当代语言生活实际问题的高度关注,这已经成为我国科研基金立项的普遍特点。对比年度课题变化,会发现每年关注的语言问题都有所不同。现实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很快都会在课题中得到体现。学者们不断从新角度、新领域、新材料,对现实语言问题做出新的解剖与思考。从关注同一个问题的相关课题中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总有某个课题是最早关注到新问题,随后几年中会有多个课题滚动式出现,从不同的研究材料、角度、方法来予以丰富、深化、拓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关注热点后,研究者的眼光又会被更新的问题所吸引。如在“农民工与子女、生态移民、大型工程移民、城镇化中的人口”类的研究中,最早的一项出现在2007年,第二项出现于2009年,2011年有8项,之后几年都连续出现,2014年仍有4项。这与多年来社科研究管理层提倡的“问题”研究有密切关系。学者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把研究眼光对准了社会语言生活实际,展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语言需要纯本体的、内在属性的、结构规律的研究,这类研究具有高度探索性、理论性、推理性,而社会语言生活实际则需要更多的实用性、实践性、问题性、对策性的研究,它们在理论上可能并不太新,却能满足一部分社会人群、一些社会领域的迫切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对语言学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与社会、人群、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重视实证研究,重视大资源大平台的建构

考察十年来的立项,还会发现课题越来越重视实证的研究,重视大资源的利用与大平台的建构,力图使研究工作在全面、宽广、扎实的资源平台上完成。即使是从事一个理论问题研究,也努力建成一个基础数据库,搭建一个大平台。通过研究来建大平台与利用大平台来开展研究,已经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这种变化无论是在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中,还是在一些传统领域、传统问题的研究中,都表现得相当突出。前者如“司法领域”9个课题中有5个课题都含有很强的实证研究内容,其中“仲裁语类研究与语料库建设”“中国司法语言的实证研究”两个课题则直接提出了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后者如古代文字类有126项课题,其中含“全”“集”“库”字的就多达22项。如“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声系及数据库建设”“甲骨缀合类纂及数据库建设”“上博藏第一批楚竹书全编通释”“秦汉六朝字形全谱”等。这样的研究与历来看重“考证”“考释”“整理”“通论”式的传统研究相比,已成独分春色之势。

(三)五大科研基金各有重点,特色鲜明

五大科研基金各有自己的关注重点。国家自科重视计算机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教育科学重视语言学习问题,而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语委三个基金的课题,也会在诸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在对象上,语言本体研究的课题主要出现在国家社科与教育部中。语言本体课题虽然在所有课题中只有1858项,占总数的43.49%,却基本上都出现在这两大基金中,数量多达1811项。国家语委课题中只有20余项,就是这样较少的课题也会表现出“实用”的特点,如“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义构词研究”“《三国演义》字频研究”“闽台‘地方普通话研究”。在语言应用类研究中,三者也会表现出不同。如“语言残障”类课题,国家社科课题大都是学理机理式研究,如“汉语失语症患者语块结构缺损研究”;教育部课题也重于学理机理式研究,如“人工耳蜗术后儿童汉语语言能力及特征的实证研究”;国家语委课题则多是现状类、对策类研究,如“手语、盲文使用状况调查”。

在成果上,国家社科、教育部课题的体量一般都较大,重学理,重积累,多追求形成某方面的最终成果;国家语委课题则关注语言现状,注重语言应用,关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及推广、普及、应用,注重形成对策性报告。如含有“数据库”“语料库”“资料库”的300余项课题中,属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的分别达到150与124项,国家语委只有13项。而含有“标准”“对策”“普及”“推广”字样的课题,属于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分别是30、28、112项;范围限于汉语而不包括外语与民语,各自所属课题是10、20、86项。

在前沿性上,国家社科课题表现得更强一些,对新问题、新现象、新理论的敏感度表现比较突出。如对“某个地区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农民工与子女、生态移民、大型工程移民、城镇化中的人口迁移等所带来的语言使用问题”,“对国外语言规范问题的研究”等专题中,最早设立的课题都出现在国家社科课题中。而国家语委课题则对某些特定领域特定现象表现出很强很敏感的关注度。如很早就开展对网络中的语情舆情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研究,较早设立的课题有“汉语语言文字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网络语言传播对现实语言生活影响的多视角研究”“基于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的社会热点话题机制研究与建设”等。这些明显有别于纯从语言属性、语言结构、语言来源、语言识别来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的范式。

五、启 示

(一)语言研究者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就是社会需求,就是社会发展当下面临的新困难、出现的新问题,研究者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投身其中,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意义的研究。加强语言国情研究,加强语言生活状况的研究,加强对语言新的社会功能的研究,发现新的语言问题,解决新的语言矛盾,发挥语言的各种社会功能,为建构和谐语言社会而努力,这应是当代语言研究者最需要的一种素质与精神,也是立项成败的关键。语言生活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国内外两个语言大局要统筹兼顾,这都对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在实证研究、利用大资源、建构大平台上下更大气力这一方面,已经出现值得高兴的研究,但数量仍不多,相当多的研究还是定性式、人工式,止于个人的识别与判断。当今的科学研究在资源、方法、手段、工具等方面都已经相当丰富与先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吸收,为我所用,做出更精彩、更有创意、更有后续力的研究。

(三)加强《指南》的前瞻性和立项审批的科学性。国家基金研究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代表着我国科研水平与管理水平,管理单位要加强科研指南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把当下与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中最有价值、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课题纳入指南,尽早引导研究者予以关注。还要加强评审、审查、核批过程中的科学性与严肃性。建立项目数据库,甄别重复立项,于具体项目的评审者来说可能有点难,而对管理部门来说查核比对初验粗筛绝非难事。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维护项目的权威性,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关键之处。

注 释

① 资料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http://www.npopss-cn.gov.cn/。

② 资料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

③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官网,http://www.nies.net.cn/ky/qgjyghkt/lxkt/。

④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sinoss.net。

⑤ 资料来源:国家语委科研项目数据库,http://www.ywky.org/prjquery.aspx。

参考文献

刘艳红等 2013 《盲文使用状况调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苏新春、刘 锐 2015 《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立项课题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责任编辑: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