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子”隐喻的悲况

2016-05-30李祎

大东方 2016年3期
关键词:流转桃子隐喻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笔下,布局的工整,辞藻的华丽都是次要而不经意的。然一句一句地读下来,却有最扎实的感触,最坚实的体会,最妥帖的伤感。正如鲁迅所言“冲淡中有哀怨”。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切入短篇小说《桃园》,通过默默淡然的叙述,透过表面的“涩”把握“桃子”意象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内在隐喻与流转,以此展现废名内在文风的悲况。

关键词:桃子;隐喻;流转;悲况

废名是早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更是“京派”小说的祖师和中坚骨干,富有才情,创作极具个性。其文风平淡像随意摆放的语句,故事像你我的生活,人物像你我身边的人物。所有的冲突都缺席,所有的激荡都失踪。在风雨飘摇的世上,有这湾小小的生活。《桃园》就是这样一篇意味隽永的短篇小说。

意象具有叙事功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叙事作用。杨义曾把意象的叙事功能概括为“凝聚意义、疏通脉络、保存审美意味三个方面。”在考察和描述审美经验的时候,我们已经发现审美共鸣聚焦于小说意象“桃子”,其在文本中分别表现为隐喻和流转功能。

一、“桃子”意象的隐喻功能

从小说人物塑造的层面去观照“桃子”意象的渗入与流转,对于把握人物命运,展现小说艺术魅力有清晰的剖示。桃园中的阿毛,许就是“所梦想的幻景的写象,几乎有点神光了”的人物了,她兀自穿梭于桃园的时空织布机,一机一杼编织了少女最为玲珑剔透的心绪。她与桃园(桃子)这两个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意象因而成为整篇小说的核心。

隐喻“是最受到赞赏的,能使无生命的事物成为具有生命实质的真事真物。”《桃园》全篇满是静寂的压抑,仿佛下一刻乖谬与无常就会出来肆虐。小说中“桃子”隐喻意味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于两处转折。

首先是让王老大如遭“霹雳”般的一句女儿呓语——“桃子好吃”。小说没有着意刻画阿毛身心受疾病摧残的痛苦情形,而是把笔墨放在了阿毛病里在桃园度过的一天天日常生活,以及在这些一天一天的过活中阿毛个人的联想和幻想。然有天夜晚,“王老大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桃子好吃。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上是屋顶。”为何王老大如此反应,又为何病中阿毛如此呓语呢。这就是一个谜。这句将小说朦胧气氛推至高潮的“桃子好吃”因而成为一个小说解锁的符码。推及原因,一是王老大想到阿毛的病许是等不到桃子丰收的季节,为其悲之;一是以种桃为生的王老大,并未想到重病的阿毛竟想要吃桃子——这个她摸过抱过最多的果子。一句呓语,一声霹雳,贫困生活的艰辛与父女间的隔膜跃然纸上,读之心酸。

另一处出现于文章结尾,发生了变体“桃子”的隐喻。想哄女儿开心的王老大在街上寻找到了桃子,但是“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玻璃做的桃子被撞碎了,读到这里,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脑海里浮现出玻璃桃子被撞碎的场景,自然就会联想到王老大家里生病的阿毛,此时,街上被撞碎的玻璃桃子和生病的阿毛这两个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意象于某种程度上建立起了等同联系,阿毛的生命如同撞碎的玻璃桃子般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故,阅读与人生毫无隔绝,读者与王老大于这样的审美共享中经历了失落,哀伤,震颤的人生体验。在此,植物状态的桃子变体为工业文明的玻璃桃子,阿毛的命运终难逃破碎。

二、“桃子”意象的流转功能

《桃园》以碎片化、跳跃的顺序叙述了一个并不完整的故事,故事中印象深刻的是阿毛与父亲似淡实深的情感。我们将“桃子”作为一个流转的意象,在故事所展开的行文结构、两个人物的生存体系中来理解“桃子”,在结构主义框架中分析、探索“桃子”在整个结构中的流转规律以及人物情感之间的关联。所谓流转,不是流通,流通是平等地互通有无,各自有得有失,流转则不然,流转是在流通中还有转变。

在父亲王老大的生存系统里,桃子一开始是仅具有商品属性的可交换的对象,种桃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王老大所处的生存系统,实际上是被工业文明侵袭了自给自足的宗法乡村后仍无法自立的、冷冰冰的未全商业社会。王老大被骗后的麻木与毫无反应,都说明诸类人事对他实是常态。底层生活的艰难加重了王老大灰白惨淡的人生底色,他无暇顾及阿毛的精神世界。直至生病的阿毛一句呓语,他的精神遭到了重击,悔恨、愧疚,父亲的身份与情感经由“桃子”再一次被唤醒。才有了结尾处他跑到街上心心念着买桃子给他的阿毛的感人一幕。桃子不再仅是王老大天称上任人买卖的物品,它叩开了情感的心扉,从兼具实用价值和买卖价值的商品流转为传统人伦的情感牵绊,虽然只是暂时。

在阿毛的生存系统里,桃子的买卖价值是被摈弃的,桃子被赋予真善美的传统意义。如她赠桃给过路尼姑,如桃园所有的斑斓风景都只存留于她的记忆。阿毛与桃、桃园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意象同构的关系。而桃,作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表征之一,其纯洁美好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历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固定意义的符号象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废名写下这篇《桃园》,并不仅仅是为了书写阿毛与桃园的意义同构,其中仍有着意义耐寻的深味。阿毛及她的桃园仿若遗世的原始家园,孤零零地遭受着物质暴力与精神冷漠的异化,“桃子”变体为玻璃桃子,也难逃破碎命运。“桃子”意象在阿毛的生存系统里,是恒定的传统桃文化意义,流转走向死路。她得到了父亲的精神关爱,却并无法从经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窘迫。

未言明的阿毛的死亡,是废名最后的仁慈。他清醒着现世,并将这些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诉诸笔端,美刚发觉,就已陨落的悲凉况味于《桃园》历历亲现。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王风.废名集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勇.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J].当代作家评论.2001,2.

[4]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意)维科.新科学(上册).第200页.

作者简介:

李祎(1991—),女,籍贯河南省郑州市,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

猜你喜欢

流转桃子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桃子
桃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论艺术品拍卖在艺术品流转中的作用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非上市公司库存股流转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