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电影艺术的审美接受机制

2016-05-30崔玉婷

大东方 2016年3期
关键词:接受电影审美

摘 要:电影是诉诸视听的具有非凡艺术感染力的独特艺术样式,电影审美接受是电影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给你带视觉的享受,更能让你深入思考一些问题。电影不仅仅是荧幕上的光辉,它更是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梦。导演是梦的缔造者,观众是梦的欣赏者,探讨电影如何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认同并喜爱,就离不开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接受机制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电影的审美接受机制,期待能够给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电影;艺术;审美;接受

一部电影作品在创作和消费的过程中,是由编剧、导演、演员、观众四部分组成的。在电影作品中,编剧想通过电影作品传达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导演把对某种感受寄托在电影之上,给予它新的生命,演员则是给自己赋予了新的身份新的生命,用另一种情感去对待一些的事物,一些感情,一些人。观众则像是一个聆听者,去感觉,去虚构地体会一些自己无法触及的情感,去填补自己内心的某种空缺。所以当观众看到一些丧失人格的人或者事时,会气愤,会咬牙。而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或者事,我们会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心中的某处被触动,这大概便是电影最大的魅力,它能让人去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去抚平自己的情感。

当今仍在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电影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电影艺术作品的创造包含影像、声音和表演造型及剪辑等极其复杂的环节。

一、电影审美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是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电影借助于现代光电技术,能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影像。电影在放映时展现的影像和声音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得观众感到电影中所发生的事件如身临其境。人们在观看屏幕上这些快速接连播放的静止画面时,感觉看到的是运动影像,这是生理学上的“视觉暂留”现象,实际上,观众所感受到的电影中的运动是他自己心中制造出来的,是人们在认知层面将连续播放的静止画面的残缺内容自动在脑海中进行了补充。

二、电影审美接受中的蒙太奇效应

蒙太奇效应即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将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碗汤,游戏的孩子和老妇的尸体接在一起,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认为莫兹尤辛演技非常好,分别表现除了饥饿,愉悦及悲伤的感情。然而,事实上,这些组合中演员在镜头被拍摄时显然并没有表演出这些表情和心理活动,都是些相同的没有表情的面容。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因为单个镜头本身往往无法令人看到明确的情节含义,而镜头组合在一起观众就可以看出一定的情节和含义了。在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的探索和发现的基础上,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电影艺术大师和理论家爱森斯坦进一步揭示出,电影中影像的组合甚至可以让观众产生深刻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思考和观念,以及复杂而强烈的情感。蒙太奇理论更为充分地诠释和展示了电影激发观众感知与理解电影文本的规律,也揭示出电影通过视觉艺术形象的组合与安排引起观众形象思维和深层次抽象的理性思维的品质,因而是电影艺术的审美接受规律的一个重要发现。

三、电影审美接受中的视觉思维

德裔美国艺术理论家、美学家与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1969年出版的《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和理论,阿恩海姆从格式塔心理学出发,进一步研究后提出:视知觉本身就具有认识和理解等思维能力。视觉思维的存在首先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中经过剪辑的时空不连续的镜头和情节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而“完整”地理解电影的情节和思想情感。当人们感知到一种形象时,就会思考,而人们的理性思考也总是以某种形象作为起点和基础。任何视觉思维都是通过意象展开的,意象则是通过人们的视知觉的选择作用而生成。正因为这样,才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成为一个统一连续的活动。

四、电影审美接受中的“期待视界”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电影,不同观众的审美体验也往往差异很大。对此,接受美学认为,首先是因为读者或观众的“期待视界”不同。“期待视界”是指读者、观众原先已有的审美理想和各种知识、经验、趣味等,会在观赏时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和审美眼光。即读者和观众的“先在”记忆和经验会影响其当下对艺术文本的审美体验。影响读者或观众“期待视界”的形成和构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他们所处的时代、民族和国家,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他们的性别、年龄、个性,乃至他们在审美当下的精神情感状态。显然人与人之间这些因素是不尽相同的,因而,他们的“期待视界”会彼此不同,其结果是对于相同的电影等艺术作品,人们的审美体验可能千差万别。因而,我们往往会看到,一部经典的电影如同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读出新的况味,而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因此而不断彰显。

参考文献:

[1]郑会.谈观众的审美接受[J].戏剧之家.2015(07)

[2]张玲.论电影服饰的文化传播与观众审美接受[J].当代电影.2015(08)

[3]张忆萌.论穿越电影的审美接受[J].艺术科技.2014(01)

[4]刘婷婷.浅谈观众审美接受的意义——以豆瓣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13(Z2)

[5]杨曙.电影的哲学内涵与观众的审美接受[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6]刘德明.中国当代影视剧审美接受的反思与展望[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

崔玉婷(1994.10~),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猜你喜欢

接受电影审美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