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课堂”下学生课堂沉默行为心理探析

2016-05-30张敖忠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6年3期
关键词:机智情境心理

张敖忠

[摘 要] 主要就老师一直困扰的课堂提问学生沉默不语的现象做进一步分析。透过外在沉默的表现来研究学生内在的心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从学生课堂行为表现入手,以课堂交往中出现的不良沉默行为为研究焦点,以此来改变课堂学生无声的状况,引导学生敢于大声说出来,“无所畏惧”,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阳光的心理情绪。

[关 键 词] 人本课堂;沉默;探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9-0054-01

近年来,教学教育上对课堂提问已有大量研究,尽管一线教师也都在积极关注探索如何有效提问,如何改善课堂模式,但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课堂提问模式,仍是最根本或普遍的。但是,对此模式的已有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独立研究较少。在应对老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挑战”的?面对老师的发问与点名,不同的学生又有着怎样的具体感受?学生沉默后的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相信这也是教师所想了解的。

一、沉默的心理归因

何为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面对老师的提问要求出现的不言不语、不交流、默不作声的非言语行为。在每次沉默的背后,都有着其各自的原因和不同的心理情绪。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情况,通过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心理表现:

(一)“防不胜防”型

在和教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熟悉某个老师特有的提问方式。但是,许多情况下,学生感觉老师的提问是突然袭击。据学生回忆:“记得有一次,老师进门后二话不说,直接在黑板上写题,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的我,顿时心跳加速。”老师一进教室就提问,这就导致了气氛的突然紧张和部分学生的忐忑。也有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征兆地抛出问题。当然,之所以感受到提问的突然性,有时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注意力分散、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知识遗忘等。但是,在此情境下,学生内心的紧张感是共通的。

(二)“呼吸急促”型

当学生一听到上课的铃声时,部分学生就不自觉感受到“威胁”的存在,下意识的紧张、害怕随之而来。心理上的变化导致生理上的稳定性被打破,机体处于不安之中:心跳加速,呼吸紧促。“每当老师点名时,我就会心跳加速,头低着,甚至出现短时的真空状态。”

从被点名字到开始回答问题,时间似乎被拉长了。带着不情愿、犹豫、纠结等复杂的心情,学生首先还是要先站起来。这个平日里易如反掌的动作,此时却是如此无奈而又艰难:“我怯怯地站起来,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轮到我背时,我双腿发软,哆嗦起来了。”

(三)“害怕嘲笑”型

自己被老师点到名字后,学生总感觉其他人都在盯着自己看,越是这样想,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个体就越发显得不自在。无法正常表现自己或解答问题的学生如“啞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感受也许只有自己知道而独自承担着:“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只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下讲台。”因此,解答问题的失败,带来的是尴尬和窘迫:“我什么也不会,感觉场面很尴尬,身上直冒汗。”“在老师提问了一个对我来说很难的问题时,我只能干巴巴地站起来沉默不语。”

二、改善不良心理的建议

从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造成这部分学生沉默的原因,有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有学生家庭原因,但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老师在教学教育中的方法、技巧,那种课堂提问目的过于功利、急于从学生口中得到答案的老师,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预设的答案,从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成为一个“自我中心”式的老师。当学生的答案和预期的大相径庭或答不出来,这样的老师就会失去耐心,或冷淡的语言,或厌恶的表情,或委婉嘲讽。如果你是学生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会怎么做?此时又会怎么想?更希望老师怎么做呢?

(一)多一些理解、宽容

当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没有把握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足以使学生感到舒心、关心、放心。

(二)少一些冷漠、指责

在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年级越高,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应答的积极性越低。有人把原因全部归结于老师,其实应该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也渐渐形成。而在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下,“中国人的面子可以说既是一种有形的,又是一种无形的脸。”同学生渐渐变得不会主动“抛头露面”,因为要承担丢脸面的风险。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课堂文化也会发生演变,积极爱表现的课堂行为很容易被其他同学所“鄙视”。

(三)凝结提问的教学机智

课堂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体验和个性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面对不同的情况,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因如此,教师需要凝结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机智。“机智可以表现为克制、对孩子的经历坦诚以待、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情境中充满自信,还可以表现为一种临场的天赋。”老师眼里看到的,不应该是没有情感体验的、灵魂干枯的学生,而应该是可能受到伤害的、有着复杂体验的独特个体。面对自己的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充满机智,就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就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也正是如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没被火烫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热,没被冰冻过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冷,碰过石头才知道什么是硬的,吃过糖才知道什么是甜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稚嫩年轻的心灵,关注他们的一切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敢于大声说、高声唱,打破沉默,不再困在可怕的“阴影”下,而应是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参考文献:

张慧.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及其对策[J].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7).

猜你喜欢

机智情境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机智闯关
心理感受
机智的斑马线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机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