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保护”多人谈
2016-05-30连谊慧
连谊慧
编者的话:2016年4月1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战略研究》杂志社、《语言规划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字科学保护高端论坛”。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本刊整理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经作者审阅,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语言保护几乎是超出人类能力之事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 今天是愚人节,但学术无妄语。
语言保护,几乎是一项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人类在做上帝之事”。虽然这是一场难以跑赢的比赛,但还是有一群热心人投身语言保护事业。他们秉持的信念是:多保护一点,人类就多一笔精神财富,就多赢回一点。就此而言,语言保护者既像堂吉诃德,又不完全是堂吉诃德。
语言濒危是全人类的文化灾难,语言保护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是世界语言生活中的大事。那些大国,特别是语言资源丰富的国家,经济富裕的国家,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的国家,应更多地考虑语言保护问题,应做出更大的支持行动。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语言保护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应当全社会进行动员。在语言保护中,政府负有主体责任,因为政府手中有权,袋中有钱,社会动员能力最强。语言保护牵涉到人,牵涉到民族和方言区,本民族和本方言区的意愿自然十分重要,越俎代庖的结果常常是“好事办不好”。学者是语言保护中的“关键少数”,其基本责任是提供智力:帮助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决策,对不作为的组织和政府提出批评;对语言的社团主体进行理念启蒙和方案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和方言地区做好语言保护工作,并能够获取语言保护的“红利”。
语言学者更要有危机感、使命感和道义感。语言首先是语言学的资源,语言消亡了,语言学、语言教育等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年轻学者更应该有语言保护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中国有丰富的语言资源,中国也有她应负的世界责任,要走出书屋,到田野去,关注语言生活,献学者之力,尽学者之责。
语言有文化功能和交际功能,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如果一种语言丧失了交际功能,那么这种语言也就濒危或消亡了。而语言到了需要保护的时候,保护的动机多半是文化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或思考:其一,语言保护不能与通用语言形成矛盾甚至对立;其二,如果不注意增强语言的交际职能,语言保护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语言保护不仅是行动,还需在行动中解决许多学术问题。
有人预计,21世纪90%的语言都会濒危或消亡。语言保护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把人类的语言和语言产品尽可能多地保存一些,让语言消亡得更慢一些,让人类丢失的财富尽量少一些!因此,我们愿意做力不从心的超出能力之事的“愚人”!
欧洲地区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概况
Michael Byram (英国杜伦大学)
一、欧洲多语言面貌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简称CEFR)
对多语言地区(multilingual)和能使用多语言的人(plurilingual)做了区分,以此我们可以说某国家是一个多语言国家,但这个国家的人一部分只会一种语言而其他人会多种语言。无论是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还是有47个成员国的欧洲委员会,使欧洲呈现出多语言并存的状况。欧盟使用的语言多达24种,而欧洲委员会只使用法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欧盟国家里还有60多种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而欧洲委员会成员国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数量就更多了。
二、使用多种语言的欧洲人
欧洲委员会用multilingual 和plurilingual来区分多语言使用地区和使用多语言的人,但欧盟并没有这样的区分,还是用multilingual 来指说多种语言的人。欧盟对其成员国语言使用态度做过调查,下面所引的数字能够反映欧洲的基本情况:
88%的欧洲人认为,除了说自己的母语外,掌握其他语言对他们个人发展有好处。67%的欧洲人认为英语是两种最有用的语言之一;对于另外最有用的语言,17%的人提到德语,16%的人提到法语,14% 的人认为是西班牙语。还有的人说是汉语、意大利语和俄语,分别占调查人数的6%、5%和4%。自2005年以来,认为法语和德语是重要语言的人数在欧洲分别下降了9%和5%,而认为汉语是重要语言的人数增加了4%。
54%的人能够用除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交谈,25%的人能够说(除母语外的)至少两种其他语言,10%的人能够讲(除母语外的)另外三种语言。不能用外语来交流的欧洲人占总人口的46%。
欧洲委员会的成员国没有做这类调查,但就语言态度上成员国之间应该是比较类似的,尽管对其他语言掌握能力可能不同。
欧盟自1996年贯彻“1+2”的语言政策,建议欧洲人除了学习母语外,还要学习另外两种欧洲语言。这个政策未免有些简单化,没有考虑到移民语言,如欧洲之外的语种,或者说没有考虑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的情况,这些少数族裔既能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也能使用国家的官方语言。而欧洲文化委员会则鼓励发展“多语能力”,即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和掌握多种语言,达到不同水平,并不一定都兼具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政府保护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方面的措施
欧洲委员会对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定义是:(1)在一个国家某一地域的人们所使用的传统语言,使用者在数量上比国家其余人口数量要小;(2)不同于国家的官方语言。这个划分既不包括官方语言的变体也不包括移民语言。
政府组织在语言保护方面出台的主要文件是欧洲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宪章》规定了八项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承认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财富;
2. 尊重每一个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的区域;
3.采取推广这类语言的坚决行动;
4. 帮助和鼓励此类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无论是私人还是公共生活中的使用;
5. 为此类语言在各个阶段的教学和研究提供适当的资源;
6. 增加相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
7. 禁止不正当的区分、排挤、限制或偏袒某一地区或某一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以防削弱和危及某语言的保护和发展;
8. 提升国家各语言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些原则贯彻到以下公共生活方面:教育、司法、行政和公共服务、媒体、文化活动和设施、经济和社会生活、跨界交往。
以教育方面为例,宪章第8条规定:
除教授国家官方语言外,成员国根据这些语言所在地区的情况采取下列做法:
(1)用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教育和教学。
(2)用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相当一部分的教育和教学。
(3)将地区和民族语言教学纳入课程中。
(4)为足够数量的学生或家庭实施上述(1)至(3)中至少一项措施。
(1)是支持地区和少数民族语言最有力的做法,整个课程体系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授,而官方语言只是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这类教育对少数民族保持身份认同有重大影响。(2)一部分课程用民族语言上,一部分用官方语言上,学习者接受双语教育。(3)意味着少数民族语言只是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除非有课外活动的支持,否则民族语言很难在下一代得以传承。(4)意味着如果需求数量不足,政府可以不采取上述措施,而且需求是否足够也由政府来定义。
四、非政府组织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除政府当局提供的语言和文化措施外,很多支持来自当地、地区及欧洲非政府组织。组织活动包括从对学校的经济支持到为少数族裔提供休闲娱乐活动以及保护属于此族裔的文化产品,这些组织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荷兰一个保护弗里斯兰语的地区组织:www.fryske-academy.nl。
进行科研活动并发布信息的欧洲多元语言学习中心:www.Mercator-research.eu。
少数民族问题欧洲中心研究所:www.ecmi.de。
欧洲民族联盟:www.fuen.org。
总之,欧洲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然而,尽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国家和地区层面都给予了具体支持,但是移民语言一直受到忽视。
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主要举措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近些年,语言文字科学保护问题在我国进一步引起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政府的有关重要文件中,都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纳入其中。这标志着国家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语言生活的建设和管理将达到新的高度。
语言生活的含义十分丰富、广泛,大到全球语言生活、国家语言生活、区域语言生活、族群语言生活、领域语言生活等,小到个人语言生活、家庭语言生活、社区语言生活、场合语言生活等。今天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也是构成语言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语言生活可以概括分为宏观语言生活、中观语言生活、微观语言生活和虚拟世界语言生活。
当今中国的语言生活主要体现为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语言生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各民族语言文字、方言土语并存分用和谐发展,现实生活语言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虚拟世界语言使用非常活跃。
科学保护语言文字是建设和谐语言生态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制定语言政策、语言战略和语言规划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采用多种举措来保护语言文字。主要有:
(一)战略举措。制定了以汉语对外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战略,巩固发展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语言生活,各语言平等使用,各自发挥其作用。
(二)法律政策举措。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科学、恰当地确立国家通用语言与各民族语言及方言的地位和关系,从根本上保护语言文字。
(三)规范化举措。加强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推行语言及其社会应用的各项规范标准,有效增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与活力,提高语言社会应用水平,促进语言生活健康、和谐发展。
(四)实践举措。强调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政策,加强双语教学,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拓宽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使用空间,有效增强其活力。
(五)技术举措。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录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语言资源调查、记录、保存,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保护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科学保护,是语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国家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水平和成效。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新时期,我们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创新理念和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完善各种语言文字的地位和功能,妥善处理语言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更多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促进和谐语言生活的建设,增强国家语言、文化实力,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保护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在“用”
孙宏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语言除了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功能外,还有许多其他职能。在这一点上语言和方言没有区别。
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我国各民族语言中发掘出来的丰富、脍炙人口的口碑文学作品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有自己母语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口头文学作品,目前挖掘整理并与读者见面的,仅仅是凤毛麟角。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使用该语言群体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通过语言来保存、传播,每个民族语言都记录着人类知识的一个侧面和局部,它是人类知识和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认知工具。语言作为一种认知系统,一种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包含着该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这个体系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这个体系随着社会的进化而不断缜密化。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的一些种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区,逐步分化出方言,最后形成独立的语言。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至少需要1500年左右或以上。因此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要了解语言分化的历史,必须结合使用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
语言是族群的标志。语言作为民族或族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重要特征,也是族群内部联系的纽带。本民族对母语有一种特殊感情。一般来说,语言的消失会给这个民族带来心理上不可弥补的缺憾、阴影和不快。
语言是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工具。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陲,有40多种语言跨境分布,这些民族长期互相来往,互通有无。现在国家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做好跨境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对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稳定边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将起到积极作用。
语言是发展语言学的重要资源。积累的语言资源越丰富,发展语言学的潜力就越大。有的语言信息,是揭开历史上许多谜团的钥匙。它对于开展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类型语言学乃至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族群凝聚力的重要纽带。现在需要一种机制保护和传承濒危语言。保护语言关键是“用”。就是在教育、媒体、行政、司法、日常生活……各个领域把母语的使用和发展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尤其要重视儿童母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语言文字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黄 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中国是世界上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对比较迟缓,中国各民族语言文字仍保持一定的多样性原生态面貌。目前中国的语言大致和欧洲的语言数量相等。
中国语言多样性较明显的衰退与缺失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表现为非主体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功能的衰退和使用人口的减少。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应是经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语言多元和功能的变化,即由于非主体语言和方言较弱的市场经济适应能力致使其功能的衰减。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包含两个方面。
1. 政策层面:非市场化政策
中国实行20多年的市场机制明显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的交际功能,也促进了少数民族认同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由于民族语言在市场环境下处于绝对的弱势,因此只能采用非市场化的优惠政策,保障和保护其区域自治民族语言的权利和母语文化载体的权利。
2. 技术(规划)层面:分类指导
由于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发展状况极不平衡,因此政府对不同使用情况的少数民族语言,应分类指导,进行规划管理。
对使用传统通用民族文字的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保持较好活力的语言,应侧重语言新词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提升语言现代化水平;对无传统文字且方言分歧大、规范程度低的民族语言(占大多数),应加强其母语教学和在非官方民间活动中的使用;对趋向或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语言,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与保护。
在更高的层次上,分类指导的原则也适用于民族地区处理民族语文和国家通用语文的关系问题。
以影视方式进行语言保护
曹志耘(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消亡速度和我们的抢救保护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而这场比赛在开始时就已知结局,那就是我们必将是输者。
怎样才能赶在传统语言、方言及其文化大面积消亡之前,尽可能多地抢救、记录、保存下它们的面貌呢?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主要依靠专家学者调查研究的传统方法,要发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形成“全民语保”的局面。为此,我们提出“社会化”的理念。
“社会化”理念的内涵主要涉及参与者、服务对象、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参与者方面,要求“大众参与”,即通过网络采录系统(PC、移动等)、互动展示平台、志愿者行动、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积极关注和参与。服务对象方面,要求“服务社会”,即通过普及推广、产品开发、文化传承等途径,满足用户需求,丰富文化生态,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方面,要求“内容生动”,也可以说是“内容文化化”,即要以口头文化、语言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并利用音、像、图、文、影等各种形式来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些内容。
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化”,或者说怎样才能吸引社会大众关注和参与呢?我们提出一种“语言+影视”的方式,暂且称为“影视典藏”。
影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最有效的文化产品。“影视”通常指电影、电视剧、节目、动画等。对语言保护而言,主要指纪录片和各种视频,也包括宣传片、动画片、电影等;同时,主要是指新媒体上的影视。
影视最能真实反映和长久保存“实态”“活态”语言面貌。在记录、展现语言面貌和使用状况方面,无论是文字、音标、录音、照片,都无法跟影视相比。而在长久保存和开发利用方面,影视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普通人而言,大家最感兴趣的可能不是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是什么样的,而是想“看到”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孔子讲课的情景,“看到”唐朝人吟诗、宋朝人诵词的模样,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啊。
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由于设备器材(数码摄像、智能手机等)迅速普及,技术门槛大幅降低,影视已成为普及性的记录和表达手段。据说201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寻找小糖人》,其中有10%的内容就是用iphone手机拍摄的。拍摄纪录片最重要的在于思想和创意。
影视典藏是一项新的课题,也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们打算通过与专业人员合作、志愿者行动等方式,积极探索以影视方式进行语言保护,为我国语言保护事业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语言生态保护
周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语言有生命,或迟或早都会消亡。但是,如果语言种类灭绝太多,语言死亡速度太快,则会引起语言学家及社会有识之士的恐慌和担忧。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当今世界约6000种语言中,约4%的语言由约97%的人口使用,而约96%的语言只有约3%的人口使用。百年内,约90%的语言将无人再用。语言的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威胁,语言生态将失去平衡。维护语言多样性,保持语言生态平衡,成为世界语言学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人口也在逐年减少,像满语、赫哲语、土家语、畲语、仡佬语、塔塔尔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裕固语等,已经濒危,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衰变之中。
一些少数民族成员对母语学习和母语使用的态度也在改变。许多家长认为,母语能力的高低,对其升学、择业及参与日后的市场竞争,作用不大,因而让下一代接受汉语教育。有些少数民族家庭则放弃使用本族语,使本族语传承出现断层。
面对语言生态环境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出台了语言保护新法规、新举措。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年)第二条第一款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2010年)第15条规定,“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工作”。
迄今,几乎所有已发现的濒危语言和濒危方言,均已被记录下来,其中有些是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的方法记录的。对于各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及口头语言文化,实行科学记录并加工成语言资源数据库,以便进一步开发利用,永久保存。
对于传统优秀语言文化遗产,实行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或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项目,认定其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和传播该语言文化遗产。截至2015年2月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达18个。
实行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新疆教育部门要求公务员要懂双语。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已开始注重对法官进行双语培训。
跟生物生态保护相比,语言生态保护的目标似乎更难实现。联合国尚未发布语言生态保护的规约和宣言,学界内、学界与政府之间,对相关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中国对语言生态保护的政策规定、相关举措,已经引起世人瞩目,但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多语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语言保护
戴曼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语言文化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有效保护语言资源,学界应当弄清楚何种语言需要何种程度、何种方式的保护。我认为英语之外的所有语言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保护。
在西方世界,语言保护表达了对多元语言文化的尊重。但是,实施的方式和程度存在很大区别。例如,欧洲委员会1992年推出的《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敦促成员国加强语言保护,该宪章被欧盟采纳并将签署宪章视为入盟条件。宪章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看待欧洲语言,而是明确指出:(1)保护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不应损害官方语言的利益;(2)官方语言的方言不算区域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正因如此,法国政府迄今为止未正式签署《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不愿意做违背宪法、有损于官方语言的事情。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虽然为了加入欧盟而签署了该宪章,但是保护国语的任务远比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俄语重要,因为俄语作为历史上(沙皇时期和苏联时期)的大族语言、如今的少数民族语言并未受到生存威胁,而国语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冰岛和乌克兰的语言保护也很值得深思。冰岛语过去一直在抗击丹麦语的入侵,而今在英语的强势冲击下,人口不足30万的冰岛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冰岛制定新的语言政策,保护其语言词汇系统不受英语的直接冲击,大力支持冰岛语教学,反对直接引入未经冰岛语翻译的影视作品等。乌克兰自独立后确立了乌克兰语的唯一官方语言地位,在俄语占有实际主导地位的社会语言生活中大力推广乌克兰语。俄语使用人口众多的乌克兰东部地区以维护语言权利、提高俄语地位为借口,将语言保护政治化,最终导致社会动荡。
虽然语言保护涉及文化,并延伸至认同和权利,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语言问题决不可政治化,语言保护应当始于语言,止于语言。语言多样性是社会客观现实,多样性保护也符合这一现实。
喀麦隆本族语教育历程与现状
杜迪(Nama Didier,喀麦隆高等教育部) 法语和英语是非洲最普遍的官方语言,喀麦隆也将英语和法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濒危语言地图》的第三版,喀麦隆286种本族语中有36种正在濒危消失。
在法国殖民时期,喀麦隆全面禁止了所有学校中的本族语使用和本族语教育。这种情况在喀麦隆独立数十年之后才得到改观。到目前为止喀麦隆总共发布了五版宪法,前四版因为本族语问题的敏感性而没有将本族语地位、保护等问题提出来。1996年发布的宪法在喀麦隆历史中第一次提出保护本族语,宪法第一条强调英语和法语是喀麦隆的官方语言,而280多种本族语是国家承认的语言,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并推广它们。在1996年宪法的基础上,1998年喀麦隆基础和高等教育部进行了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指导用书》第五条表示:喀麦隆教育必须培养植根于它的文化并向世界开放的喀麦隆人。为了执行这个教育目标,政府的新教育体系计划有新调整。
1.幼儿园教育要全部使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而不使用官方语言。应该把本族语作为幼儿园主要的教学目标,巩固学习者的本族语口语能力。
2.喀麦隆小学阶段共有六年,专家认为这六年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小学一、二、三年级)应该以本族语为教育媒介语,而官方语言只是一门学科。所有的学科都使用本族语进行教学,但是也要注意慢慢向官方语言转换。第二个阶段(小学四、五、六年级)应该以官方语言为教育媒介语,而本族语设为一门学科。
3.中学阶段只在初中进行本族语教育。喀麦隆初中使用官方语言进行教学,本族语也只是一门课。根据中等教育部在2014年12月发布的初中本族语教育政策指导意见,初中教育要强调喀麦隆的14种通用本族语,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本族语教学的语种更加集中。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四年级,每个学年的通用本族语课时均为25个小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及保护
朱艳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呈现如下特点:1.母语的使用与传承总体较好。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2.和谐、互补是我国民族语与通用语关系的主流。大部分少数民族既能熟练使用自己的母语,也能说流利的汉语,民族语与汉语各有自己的使用功能和使用范围。3.少数民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变甚至濒危的趋势。城镇地区和多民族杂居区的少数民族母语使用人口减少,青少年母语水平下降,对本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4.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萎缩态势加剧。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载瓦语和汉语双语教学,1992年全州共有108所学校开设了载瓦文课,2010年全州仍在开设载瓦文课的学校仅10所。5.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率偏低,少数民族人口中能使用本民族文字的约占26.3%,人口较少的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比例则更低。
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目前主要遵循“法律保障、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民间广泛倡导”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12部法律对民族语言的使用做出了相关规定,另有相关的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的规章22项。日渐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也为少数民族语文工作取得进展和成效提供了保障。政府主导、专家参与,实施了一系列语言保护的重大项目。如: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等语言文字保护重大项目;蒙古语标准音水平测试、壮语文水平考试、维吾尔语水平等级与考试等少数民族语言测试工作;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壮文、彝文、纳西文等多种文字输入软件,多民族语言文字手机,藏文、蒙古文、朝鲜文数字图书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朝鲜文古籍保护系统,“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建设”“蒙古语移动互联网应用推广示范工程项目”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工程;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双语法官培训……此外,还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倡导少数民族群众使用、传承母语和母语文化。
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最根本的是唤起民族文化的自觉,认识到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延缓民族语言衰变的步伐,濒危语言也才有可能实现类似于希伯来语、毛利语的复苏。
濒危汉语方言的类型及科学保护
王莉宁(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快速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的方言文化正在迅速走向衰亡,形势极为紧迫和严峻。目前濒危汉语方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殊民系或特殊人群方言。如澳门土生粤语、黑龙江站话、新安江九姓渔民方言、岭南渔民方言、海南军话等。
2.混合语。主要指汉族使用的以汉语方言为基础的汉民混合语,如湖南和广西的瑶话、伶话、青衣苗人话等。其他类型的混合语,如少数民族使用的以少数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民汉混合语以及多方言交界地带的各类汉语方言的混合语,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濒危。
3.方言岛。如在众多地区散状分布客家话、畲话、闽南话等,在周边方言强大冲击之下,放弃岛内方言、改用岛外方言的现象屡见不鲜。
4.未分区方言。如乡话、湘粤桂交界地区的土话平话等方言,由于语言差异性大,通用性较差,且多分布在农村地区,语言活力往往比较弱。
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汉语方言历来是延续中国人乡土文化血脉、寄托家国情怀、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这标志着我国将从国家层面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开展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语保工程的科学保护措施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实态保存
语保工程提出 “音像图文影”五位一体的调查采集理念,以达到实态采集保存语言资源的目的。通过录音、摄像和纸笔记录来进行语料调查采集,所有调查条目都须同步进行录音和发音摄像。语言文化调查项目对部分重要的文化活动本身(例如婚礼、丧礼、春节、元宵节、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文化摄像;所有语言文化调查条目反映的名物或活动都须按照规范进行照相。此外还将通过制作纪录片、专题片、宣传片等方式,利用影视手段保存展示语言资源。
2.在使用中保护
语保工程开发“在线采录”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互联网用户收集语言资源,包括Web网页、移动App以及微信、微博等其他开放应用平台,用户随时能录制并上传母语材料,让每个母语使用者都成为保护者。在线采录系统还将定期推出文化性、趣味性强和社会关注度高的主题进行限定性内容采录,如“说地名”“唱民歌”“传统节令方言吟诵”“乡音道乡愁”“母语传家风”等,以最大程度发挥社会大众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