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观教育个案分析
2016-05-30孙家昌
摘 要:民族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高校的民族观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所属地区高校对于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云南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十分重要。本文着重于对云南省高校的民族观教育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加强云南省高校的民族观教育,促进云南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观教育;云南高校;大学生
一、案例简介
“9月的一个午后,我在办公室赶一个材料,关着的门被推开了,一名满脸苦闷的学生走了进来。他说他叫李彤(化名),来自东部发达地区,最近总和少数民族的同学发生冲突,但因为双方自制力都比较好,并没有发生肢体冲突只是言语上的争论。他说自己很喜欢交朋友,但是就是不理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向他了解了基本情况以后,和他交谈了几句告诉他以真心待人,自然会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他走之后,我就开始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别人的原因,为此我又叫来了和他同班的几名同学,了解一下的他情况,其班里的同学反映:他为人是比较热情和乐于助人的,但是,由于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自身带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认同,认为他们不够时髦,太土气,而且平时说话口无遮拦,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也就导致了他虽然热情、乐于助人但是仍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将他约到办公室来和他深谈了一次,我了解到他对于民族观仅停留在书本上,至于具体操作执行还不清楚,而且这些还是来自于初高中的政治课本,进入大学以后没有受到过系统而详尽的民族观教育。经过一下午的交谈他原有不正确的民族观已经开始有所转变,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了初步而正确的认识了,了解如何同其他民族的同学相处的方式,充分理解了。回去以后,他向那些和他发生过冲突的少数民族同学道歉并取得了他们的原谅也实现了和他们成为朋友的愿望。
二、案例分析
在本案中,李彤他的民族观仅仅停留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加之在进入高校以后,没有接受系统的民族观教育,仅仅是在形势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上的了解,在此案例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也反映出高校民族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民族观教育不足并不是一个个例,应该是普遍存在于云南地区各高校之中。导致高校民族观教育不足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民族观教育中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其包括四个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云南地区高校目前的民族观教育来看,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民族观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作为理论基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从而构建云南地区民族观教育的体系,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就其现状来看云南高校的民族观教育并未做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能根据当代90后大学生的实际对民族观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依旧采用过去教学的老套路,在教学过程,无法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合到民族观教育之中。
(二)专任教师的缺乏、思想教育工作者理论不足
在云南高校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是各高校马列部或社会发展学院的专任教师,他们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专家,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政策和我国民族政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但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民族问题研究专家,因此,在对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介绍这一重要的环节上就稍显薄弱。学生在了解我国民族政策,基本认同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同时,还渴望在民族和民族文化方面获取相应的知识以达到对国家多民族统一体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而高校承担民族教育的老师本身不是少数民族,又或是本身是少数民族但也仅限于对自己民族有所了解,不能满足学生对民族文化了解的需求,在具体的少数民族问题上不能积极引导学生,使得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民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民族观理论水平是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根据调查,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民族观教育中,仅局限于向学生讲授国家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解不深刻。对于学生提出的具体民族问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复,只会用国家政策进行敷衍,使得民族观教育不能落到实处。而且在民族观教育中,出现敷衍了事,深刻理论缺乏,甚至不经意的制造了民族矛盾等现象。
(三)民族观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及教材呈现单一化
当前的云南民族观教育不能根据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进行,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理论为主,课堂教学方式呆板,高强度的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厌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相关课程结合不够,单一讲授使学生了解程度和对课程接受程度不高,课程质量较低。课程设置不太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知识来源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大学生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缺少直观感受,并且云南现今的民族观教育未能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很好的结合,仅进行单一的民族观教育使得学生不能够有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因而对国家不能完全的认同,不能很好的坚持“中国梦”的社会理想。云南高校民族观教育使用的教材单一并不能满足现实的民族观教育。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民族观教育的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面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问题,则缺乏敏锐感,民族观教育的教材不能与现实发展相适应,这也导致云南地区高校民族观教育的教材就显得不足。
(四)现代科技传播手段使用在民族观教育中匮乏
云南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在使用现代科技传播手段,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现代传播的主要手段诸如:微信、微博、QQ等网络传播手段并没有很好的被使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完全被忽视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虽然它们信息转发速度快、信息量极大,但同时也呈现出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特征,对于大学生用户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高校在使用这些现代传播手段时,不能对信息发布进行必要的筛选,又或者为了避免这样不必要的麻烦,刻意忽视这些传播手段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在高校民族观教育中避免使用这一类的传播手段,云南地区就是显著的代表。
三、案例反思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五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性教育和其它四观教育的前提性教育,因此在引导云南地区高校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云南地区民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民族观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
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一种缺乏责任意识和理想信念迷茫的状态。而在云南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因为大部分家庭比较贫困,自小接受的教育和眼界都不够开阔,在他们眼中,读书,找好工作是为了父母和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将自己放到一个社会的整体环境之中去。而云南高校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民族观教育时,又是单纯的教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理论不能很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民族观教育中去,使得在民族观教育的时候会出现偏差。因此云南地区民族观教育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民族观教育之中,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具体做法:①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云南实际相结合,进而融入到民族观教育中去。
(二)加强对专任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和专题教材的编写
现今云南高校民族观教育专任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具备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但仍然缺乏对具体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对专任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有关具体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理论培训。将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理论基础相结合,使课堂教育效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到实处。教师人才的培养同时,一套适合于大学生的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民族观教育的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国际国内的最新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问题相结合,做到修改编写一次教材,能够对不同角度的民族问题,编写宣传手册,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校民族观教育教材的编撰体系。
(三)把民族观教育的教学方式变得多元化
现在的民族观教育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未不能真的实现民族观教育的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利用好多载体多形式的教育渠道: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等课堂教育中的民族教育进行合理的整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开设专门的民族观教育课程,在深挖课程潜力的同时还应该将课程内容与国际国内的不断变化的新形式相结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的理解、以及我国是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况的意识。②要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网络作为宣传民族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云南地区高校应当重视网络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作用,在网络上开辟专题专讲和民族文化视频介绍。③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大部分民族观教育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极少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深刻的理论无法得到具体的实施也是空谈,因此社会实践是加深高校大学生对于民族观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采用带大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对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调研,开展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比赛,同样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于民族观教育的效果。
(四)在民族观教育中增加对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的使用
云南高校民族观教育不应该抛弃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应该认识到现代传播手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积极影响,比如:对某一社会不良事件道德上的谴责或是对于社会某一积极事件的弘扬,又或是在反腐败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其他不良的影响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现代传播手段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行积极宣传,并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对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信息进行过滤,保留对于民族观教育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信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对于民族观教育的积极作用,将现代交际工具作为日常宣传民族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促进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效果提高。
加强高校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
注释:
①此案例纯属虚构,纯属巧合只为说明高校民族观教育的缺失和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参考文献:
[1]何晓璞,王全权:《论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2期.
[2]蓝波涛:《当代大学生民族观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3]张少云赵明:《人文关怀: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4]吴爱民:《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策略探析》[J],《学理论》,2015年第7期.
[5]许文英:《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基于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
孙家昌,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