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好博

2016-05-30

收藏与投资 2016年3期
关键词:塞特艺博会德拉

“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好博”将UCCA的大展厅转化为虚构的艺博会场馆,呈现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过去20年内所创作的八十余件作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6年1月24日至2016年4月17日呈现双人组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好博”。本次展览把UCCA的大展厅空间平均分割为矩形的展位,从而将其转化为虚构的艺博会场馆。临时搭建的、结构重复的墙体在展厅的中央以鱼骨网格的方式排列,模仿世界范围内商业艺博会的一般建筑形式。艺术家过去20年里所创作的八十余件作品将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们被置于储货箱中、包裹着、以半完成装置的方式呈现或斜靠着墙壁,从而设置模糊的临时性场景,仿佛艺博会处于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的状态。此次展览的作品从欧洲、亚洲与北美地区征集而来,以全新的方式展现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在不同的话题之间建立联系,并讨论其作品中不断重复主题:譬如建筑的机制、社会文化、艺术史,以及身份认同、性向相关认同的存在主体论题。

通过在美术馆中呈现艺博会的场馆,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从艺术机构的内部向其社会机制发问。在“好博”的某个展位中,艺术家再次呈现2000年举办于莱比锡当代艺术画廊的展览“其他事件之间”中的行为表演。在这一持续性的表演中,两位油漆工在展览空间中的白色墙面上刷白漆——由此,白漆不断地覆盖展墙。重复性的粉刷工作因而获得了思想性的意义,将看似平常的单调工作转化为仪式性的行为。这一创作于早期的作品反映着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的艺术实践中经常涉及的主题:作为呈现艺术作品的“白立方”式标准化空间与白色本身的复杂性。他们曾将画廊的空间倒置,将其置于地下空间,并悬置于地下空间的天花板上,从而探讨以白色墙体为建筑主体的典型画廊的概念。在展览“好博”中,艺术家将UCCA的美术馆空间转化为艺博会现场,使场馆空间本身即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而展览的整体呈现则如一件综合性的艺术装置作品,即所谓的“总体艺术”。

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通过布展的整体形式反思作为实体与概念的当代艺术博览会。通过戏仿如今已成惯例的艺博会网格状布置结构,并将此种呈现方式置于美术馆大厅的展览现场,艺术家亦探究了行为模式在不同情境中产生的“随机应变性”。参观者通过艺博会的空间,从甬道一侧穿越至另一侧,在每个展位中体验不同的场景布置,并同扮演艺博会工作人员的美术馆员工相遇。艾默格林与德拉塞特置换了商业行为的活力,使“艺博会”处于某种中间状态,隐去了任何关于艺博会起始节点的信息;他们仅在艺博会的现场呈现自己的作品,消解了艺术家之间典型的竞争性价值关系。这一虚构的艺博会现场力图打破商业艺博会中惯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其中呈现的作品均不涉及销售环节,且贵宾室不向任何人开放。在两个一模一样的相邻展位中,艺术家清晰地质疑价值评定与原创性的论题:展位中,所有的元素均成双出现,包括所有的艺术作品、家具,甚至由双胞胎扮演的画廊主。《二级》亦在艺博会的中心地带以双重几何的结构刻画了拍卖行展区——其中,艺术家由中央向两侧依次放置了数排长椅,两端则分别设立拍卖台,并辅以两位拍卖师主持竞价的预录制声音。

猜你喜欢

塞特艺博会德拉
珠唾集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Q3 德拉希:艺术狂热还是投资客?
艺博会观察
迟到20年的道歉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辨析“李普塞特命题”——国外经济发展与民主关系的理论之争
出版名家巴尼·罗塞特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