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模式探索
2016-05-30薛领娜
薛领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要求加快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校园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到基础教育中,首要的问题就是落实好平安校园建设。现阶段,在探索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模式方面主要集中于学校设施、国家教育投入和相关法律的制定、执行等,忽视了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对于信息化安全保障的认识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学校是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的主体
安全是教育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学校在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安全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校园安全保障制度,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中要及时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注重安全防范,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努力建设安全文化等。特别是要做到:
第一,互联网校园安全意識要加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通信工具也日益便捷化,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迫在眉睫。学者方正松指出:信息管理应当在“以人为本,健全体系,预防为主,处变有方”的校园安全管理目标指导下开展。以各种形式的通信工具为依托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在全校师生内部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安全问题的有效沟通、反馈机制。
第二,校园安全教育制度和危机事件预案要落实。中小学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师生联合进行,在意识和行为上达到统一。教育的内容涉及交通、消防、食品卫生、网络、溺水、煤气、地震、用电、校内及户外运动、中暑等安全与防护教育,还包括紧急情况下撤离、疏散、逃生等安全防护教育。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爱健康、关注安全。学校要重视危机事件的预案工作,把可能发生的伤害降到最低点;学校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学校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查,视频监管覆盖全校以及严格的门卫值班制度等。
第三,教师的安全责任要到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学生在校园里“健康成长的守护神”。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一条增加了“关爱学生健康”的内容,强调教师既有在一般情况下保护学生健康不受影响、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的道德义务,又有在地震、火灾以及暴力侵害等冲突事件发生时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道德责任。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身体不受侵害,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校园安全文化能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政府部门是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重要监督者
政府部门是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和监督者。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尤其是要做到:
第一,政府的安全责任意识要到位。在中小学安全管理中,政府的职责就是要以“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全面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大力开展学校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实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政府的安全目标要明确。政府要切实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实现安全责任全覆盖,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安全隐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要提高安全隐患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建立“全覆盖、重实效”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体系。
第三,政府的安全保障措施要落实。政府的财政部门应当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向城市的中小学下拨专项安全经费,用于保障校园安全;当地的交通部门应当合理安排交警在上学和放学时段的高峰期上岗执勤、巡逻等,以保障学校周围交通安全;公安机关建立驻校民警制度,及时掌握并排除学校及周边的不稳定因素;由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或者安全辅导员等,定期召开全校师生的安全辅导报告会、讲座等;各级政府中的教育、工商、城管以及卫生等部门实行联合行动,至少每月开展一次校园周边场所清理检查。政府部门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努力实现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模式的新突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家庭是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是一项与全体师生、家长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的大事。家庭是学校安全教育的延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安全教育引导员”。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模式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实现“安全管理无缝衔接,安全落实人人有责。”构建一个由各方共同参与的合理的校园安全机制,家长需要认真做到:
第一,家长要与社会各方保持有效的沟通、联络。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学校以及家长相互之间通过各种形式之间保持有效沟通,当家长发现校园和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时,应当及时反馈学校和有关部门,便于进行有效整改,以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安全理念。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闯祸,索性阻止孩子使用电、火等,其实这反而会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以致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酿成大祸。家长要向孩子讲授安全用电、用火知识,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等,并让孩子养成“人走电断”等好习惯;家长要注意不能对“惹了祸”的孩子责备训斥,以避免孩子因逃避责骂而招致意外事故;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孩子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第三,家长要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学会自我保护。家长必须教育孩子平时做到语言行为文明,不做危险性的游戏,不打架斗殴、不能携带管制刀具;遇到危险要机智解决,并及时向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家长还要加强孩子遵纪守法观念的教育,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没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是不会成才的,也是很危险的,无论到哪里也是不会受欢迎的;当小学生遇到有暴力倾向的坏人或者有人向其勒索钱财时,要机智地保护自己,如逃跑、报告老师、报警等。
第四,家长要树立“双重安全”意识。家长除了保证孩子的身体不受外来侵害外,还应当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及时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城市中长期生活在离异、单亲以及有家庭暴力家庭中的孩子,心理会出现偏执、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等问题;父母工作忙交由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心理会出现自卑、懒散等问题。这些具体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严重阻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对于探索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家长应该根据家庭的具体实际,注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孩子多沟通、交流,聆听孩子的心声,努力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力量是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的重要辅助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蹄急而步稳,政府权力下放,很多事业交由社会管理,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城市发展日益壮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创新中来,辅助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新命题。要积极做到:
第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校园安全管理。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因为资金和人员短缺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有特长和能力的社工和志愿者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例如有的社工和志愿者擅长武术,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学生一些防身的技巧,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有的社工和志愿者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监督和帮助学校后勤完成部分的日常工作,及时遏制威胁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将社会力量辅助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让他们可以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城市中小学安全管理中。
第二,携手社会力量保障校园周边安全。上学和放学的高峰期,交警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广大的社工和志愿者可以协助交警维护周边的交通安全;社工和志愿者可以长期在学校周围进行公益劳动,熟悉学校周边环境,及时发现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学生安全有危害的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相关情况,保障校园周围环境安全。
我国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视域下积极探索城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努力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内外兼修,为中小学安全撑起一片蓝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