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究
2016-05-30李维平
作者简介:李维平(1987-),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在读教育硕士,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摘要: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孜孜探索,寻找一条适应发展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水平、培养学生正确审美情趣的教学途径,具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从诗歌的语言、音韵品评中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二、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品赏析激发学生对于美的体验;三、从诗歌的意蕴建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性;以求达到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目的。
关键词:现代诗歌;审美教育;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66-01
“最高境界的人生教育也就是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以一定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审美教育也是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娱乐中得到成熟和进步的具体途径,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等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呢?
一、从诗歌的语言、音韵品评中培养学生美的感知力
诗歌是高度概括的、凝练的艺术形式,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与形内,挫万物与笔端”,因此,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朴拙和智巧并举,浅显中隐匿深邃,平淡中蕴含深远,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所以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对诗歌语言进行推敲、品评,从中培养学生对于美的初步感知。比如,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中有 “血和泥”、“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阴暗”“苦水”等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读来给人一种烦闷、忧郁、苦痛的感觉,而后面“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希望”、“太阳”、“春”又是温暖、明朗、暖色调的词,这种语言的情感对立和前后色彩鲜明的对照,让整首情感浓郁,让学生阅读时,产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语言的描摹和叙写完成了情感的发泄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品评中,得到审美的感知和体验,增强他们对假丑恶的厌恶和真善美的向往,完成一次美的心灵旅程,养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赏析中激发学生对于美的体验
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说: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已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初中课文选编的现代诗歌都是毋容置疑经典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赏析诗歌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于美的体验。例如;余光中《乡愁》,整首诗歌语言平实流畅,结构排列整齐优美,诗意浓郁情感深沉。将人们难以捉摸的“乡愁”找到“邮票”、“船票”、“坟墓”、“海湾”四个单纯而丰富的意象依托,明朗、集中、强烈,没有繁杂斑驳之感而又含蓄有张力,可以轻易诱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再加上“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四个时序的贯穿,顿时概括出漫漫人生中,诗人对祖国绵长的思恋和沉重的牵挂,乡愁顿时势如井喷,汹涌而至,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潸然泪下。教学中老师该引领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受承载诗意的意象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领悟现代诗歌体裁这种灵活多变、情感充沛的诗歌样式,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艺术美的熏陶。
三、从诗歌的意蕴建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挖掘人的智慧,激发人的创造力,诗歌更应该体现这一点,让学生通过与诗人、诗歌的对话,去获得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从而内化为创造性思维,发展成自身的创造能力。现代诗歌题材广泛,视角多元化,形式自由奔放,意蕴含蓄广阔。这都可以为初中生的审美创造性提供广袤的空间。比如高尔基的《海燕》。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及波涛象征了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整首诗歌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到灵魂的冲击和心灵审美的体验,并且在内心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学生在激情四溢的朗诵中完成了一次人格的重塑和升华,对于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和海燕的形象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脑海中进行了二次创作,形成与自己生命紧密相连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甚至影响一生的生活和命运。这才是我们现代诗歌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和教育目的,让学生人格得到完善的教育,心灵得到滋养,生命得到充沛和升华。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享誉内外的诗歌的国度,实际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诗歌的传承和开拓,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寻找一条更好的诗歌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代诗歌、爱上现代诗歌、领略现代诗歌的光芒,传承现代诗歌。为中国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