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 其义自见
2016-05-30李树森
李树森
[摘 要] 心理健康干预是针对中职新生开展的有效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从新生心理筛查的结果分析入手,全面掌握学生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及当前适应度等心理健康情况,根据中职新生心理干预预案,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有针对性的个案心理干预,并结合本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技巧与学生融会贯通,对症下药。
[关 键 词] 中职新生;心理筛查与干预;技巧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182-02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而刚进校门的职校新生,很多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离开父母、亲朋,内外界的刺激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生活时空的变化、师友同学的更新、学习方式的改变、角色的转变、生活经验的缺乏等。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常造成新生不可避免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使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难以适应新环境。所以针对中职新生使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问卷进行心理筛查。其目的是了解新生的总体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新生的心理问题,并制定干预的方向和内容,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职校的学习与生活。
一、心理筛查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相关统计数据。(注:与心海心理测试软件系统内置我国青少年常模比较)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中,任一因子分大于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因子分在3分及以上者需特别留意。结果显示被试39人,正常22人(56.4%),异常17人(43.6%)。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来看,除“躯体化”和“抑郁”两项没有明显差异之外,其他各项均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相关统计数据中,第一类筛选标准的人数共18人,占所有测试人数的百分比为51.4%。在学生心理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类标准的学生可能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要求约请面谈。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新生在心理筛查中存在的问题较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中职新生在新环境、新学校下,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心理,急躁焦虑、诚惶诚恐、患得患失、缺乏沟通,反映在日常行为上有可能是行为冲动,性情暴躁、易怒,处事偏激,具体表现为:不合群,缺乏责任心、使命感,对班集体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造成集体荣誉感缺失等一系列情况。另一方面,中职新生还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由初中步入职校,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次选择,或者说是考场失意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断侵蚀着幼小的心灵,结果不言而喻。第三方面,普教系列与职教系列仿佛处于一种绝缘状态,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新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个方面,职校完全不熟悉,甚至初中时候的表现状态,根本无从了解,这种近似天然的“绝缘”状态势必给职校学生管理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尽快地解决新生入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以新面貌、新姿态、新气象融入班级的大集体,班级管理是一场“攻坚战”。
二、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技巧对目标群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特征、心理障碍等心理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影响,引向预期目标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烦恼和增进心理健康,通过心理筛查结果可以看出,中职新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交叉浸染的结果。很多中职生,尤其是新生入学阶段,常常表现出焦虑、烦躁;待人接物上表现出多疑、偏激,综合体现就是“不合群”,缺乏必要的集体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仅从学生个案来看,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三项数据值明显高于参数的现象,是判断与干预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依据。综合因素的考评是心理干预相对常模比较而言的,并非代表学生心理问题的绝对与必然,但往往可为班级管理提供一些必要的干预方向和手段。
三、干预技巧
(一)目标引领: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发展
目标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是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既是社会人,也是自然人;学习既要符合社会需求,也要切合个体的发展,要实现二者统一,必须要解决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重个性不足、轻共性有余的模式严重扭曲学生自身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在普适教育的影响下,合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空间遨游,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这对职教模式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一种挑战,就业仅是导向的作用,并非代表学生将来的发展轨迹,如何从事?怎样从事?理应是一种心态的考量,专业“一刀切”式的“紧箍咒”,制造出的只能是“流水线”上批次生产的“产品”。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忽视学生气质、兴趣、才能等个性需求,就没有办法实现教育目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统筹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才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志趣得到长久的发展。当今世界,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正视挑战,有勇气、有信心肩负起教育革新的历史使命。
职校班级管理最大的不同点是:共性不足,个性有余。如何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和而不同”是班级团队建设的一件大事。班华在《班主任原理文集》中说:中职生没有像普通中学那样一个緩冲期,很多学生已经有一种准社会人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比同龄学生更多的社会化倾向。正视不足,弱化矛盾冲突,但又要尊重学生个性,两者相较,求齐全。
(二)以点带面,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广义地说,包括班级中一切文化要素;狭义指班级自己形成、创造的独特文化。”班级是学生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在校的舞台,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学校成功的标志是让学生走得更远,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长远目标。我将班级理念拟定为:做真人,学真知。“知识学习”不等于“道德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所以人格的健全与道德的完善才是教育的根基。班级文化建设中,“班刊”也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学期,学生都会精心、妥善收集本班级的点点滴滴,将学生所学、所感、所悟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自行设计,自行打印装订,在学生群体中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活动是班级生命力的源泉,最能体现班级团队的凝聚力与精神风貌。比如:冬季三项、趣味竞技、团队游戏、拓展训练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体能,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心理干预旨在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集体活动中辅以个性引导,在班级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过度的、没有分寸的关心、关注有时候也会伤及学生的自尊。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正能量”的以点带面的动员与宣传,也是形成良好班风的有效途径。
另外,中职生管理不同于普教系列的管理方式,学生面向的是就业,所以,在班级管理模式上,更倾向于自我管理、自主管理。学生集体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做真人、学真知”,首先具备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人”,在校与同学相处和睦,在家与父母沟通和善,到了社会才能与人为善。“人类的幸福和谐就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家校沟通的良性互动
“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因而形成了不少家庭教育的误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人都懂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懂得教育学。”多数情况下,学校、家长都是处于一种单兵作战模式,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往往会给班级管理、团队建设带来无形的障碍。
读你千遍,其义自见。心理筛查结果表明,学生问题的背后就是家庭问题,乃至家长问题。再加之职校学生个性的特殊化,班主任顺便还要解决社会纠纷问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学生问题往往都是学生将社会上未解决清楚的事情波及校内,总体而言,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学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家校关系更应该像教育的合伙人。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与家长关系处理得恰当、到位是转化学生的关键症结。从学生层面来看,学会合作不仅是教育的基石,更是学生一生发展的桥梁。做真人,学真知,要成才先成人,团队合作考验的是每个学生为人处世的法宝也是班级管理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刘飞,曾瑜芳.在校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调查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1.
[2]班华.享受和班主任朋友共同成长的快乐:班华班主任原理文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