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6-05-30杨尊昊陈来荣钱桦
杨尊昊 陈来荣 钱桦
摘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战略任务。在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论述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入科学技术方法论等领域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教学各个环节强化任务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学校管理评价激励,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和服务工作。探索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导向,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能力培炎;课程体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55-02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与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习近平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各类科技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1]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源保障,对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高等学校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依托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管理、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1.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形式多样。目前大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科研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也包括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自主开发等。但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划拨给高校的专项资金,大学生以项目为目标,以开发实物模型、软件成果的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资助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科技竞赛以专业为主导特征,是在专业知识技能应用的技能方面的竞技活动。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已经初步建立,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根据对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的调查,大学四年间,有50%以上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加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习成绩在前20%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80%,学习成绩在前5%的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是100%。由此可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化、体系化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在校生普遍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密切互动关系,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成为大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导向和内在驱动力。
二、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而目前基于专业知识教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重专业课程内涵建设、轻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导向性设计。[2]逐步完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从知识导向型从能力培养导向型的转变,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在科技创新中的具体实现。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能力实现的基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配合,还要强调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课程在体系中的定位、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科技创新培养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内容设置中,要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与实现。
2.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为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服务。传统的实践教学直接目标是为理论教学服务,培养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技能。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中,科技创新的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在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开设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课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设计人员在产品设计中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的设计理念、思想、对设计的总体把握和理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学会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设计计算、仿真分析等主要技术性的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一般性技術哲学的学习。[3]所以高等教育亟需开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方法论、现代设计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开拓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广度,实现科技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思想与专业知识融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科技创新活动为重要内容的任务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渠道。传统以班级、专业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元,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1.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慕课、微课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又为这些教学资源提供了大量可以获得的教学资源。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教学仿真平台又为教学提供了可以直接利用、成本低廉的实践教学手段。如何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
2.扩大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传统的知识导向型的教学模型在理论知识传授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科技創新能力培养中,知识导向型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受目前基础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目标性,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都需要教师各方面的激发和鼓励。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以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分析方法、创新方法。
3.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其中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内实验、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具体方式。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直接相关,根据教学大纲,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比较稳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点由设计任务、设计成果到设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以服务、激励科技创新活动为目标,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激励机制
在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中,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服务,激发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逐步形成完善学生课程创新活动的管理机制。在大多数高等学校,本科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本科教学的管理的范围,但是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科研的性质,科技创新教学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科技管理机制既要对科技创新项目、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建立一套科技创新活动宣传、立项、检查、评审服务机制,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更要为广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和方法领域的指导服务,有组织地进行科技创新方法类课程的建设,建立学生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实验室或者实训中心,不定期通过技术讲座、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教学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2.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机制。目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考虑相对比较少。根据调查。北京林业大学专项调查表明,学积分排名在前20%的同学有80%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最为直接的动机是学校的激励。根据目前的评价机制,学习成绩一般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很难在本科生各类评价中获得优势。而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目前也缺乏较为完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首先,将科技创新能力有机融入到学生评价机制中。其次,设计科学的创新成果评价办法。最后,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这样可以积极鼓励具有特殊创新才能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质。
3.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经过几年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部分高年级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如果给这些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科研活动,对于提升这些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通过一定渠道,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培养科技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形式。
课程创新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探索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但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的积极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改革并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机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11).
[2]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3]闫法义,吴亚兰,郑忠才,沈宁.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