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给你知识和力量

2016-05-30陈丽萍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麻醉性文学作品图书

陈丽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

很少有这样一种活动,能同时给予人如此众多情感的交集。但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至少有一种可以做到,那就是——读书。他曾这样写道:“如果你在图书馆待上一天,不管这座图书馆有多小,当你面对着人类积累下来的无穷智慧,你的心中只会满怀敬畏,甚至会夹杂着淡淡的悲哀。想想看吧,有多少美妙的故事你从未听过,有多少对重大问题的探求你永远不会去思考,有多少令人欣喜、发人深省的思想你无法分享,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你服务而你却不会去收获目的。

阅读可以分成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緩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嘴唇没动,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这种阅读只是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类读者一般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感兴趣,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书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阅读方法阅读名著,读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经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肤浅的情节,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经心地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犹如读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麻醉性的阅读在将进入成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年轻人的麻醉阅读是造成大量的文学作品质量低劣的原因。

阅读的意义

对于很多人而言,4.23读书日只不过是纪念读书的日子。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在读书日来临之际,新浪读书随机采访了十位读书人,不同的职业背景、审美意趣、人生阅历,相同的是一颗热爱阅读的心。他们以十种阅读风格,十种读书方式,展示各自在书籍中翱翔的精神世界。

远子。作为“豆瓣红人”,远子曾以一篇《国贸的地下王国》火爆网络,那是根据他图书管理员的真实经历写成的。现在,他依然坚持阅读与写作,实在太累的时候就听音乐或发呆。“读书是一种不可取代的乐趣。”他说,“与影视相比,阅读需要动用更多的想象力。”

刘璐。她喜欢在书本中解构但又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观,那让她感觉生命挺精彩。说起喜欢的书,她推荐了《中产阶级的孩子》与《鼠族》。

清泉浅井。翻译过《深夜食堂》、《断舍离之自在力》等书,现在在北京做坚持小班教学的清泉日语私塾。读书是她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书籍曾拯救了抑郁时期的她。喜欢日本近代诗歌和小说,也读明清小品文,前者是她正在翻译的书,她会把翻译的诗篇放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与朋友们分享。她近期正在阅读高村光太郎诗集《智惠子抄》与沈复《浮生六记》。

郑在欢。郑在欢坦言他的阅读时间比较碎片化,“地铁上,马桶上,床上,电梯上偶尔也能看两页。”他颇为无奈地表示,好多以前读书的朋友现在满足于电视剧,书很少看了。不过,读书对他来说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很长时间不读书,身心简直比北京的空气还干燥。”

金维国。来北京有5年了。鉴于工作的特殊性,他的空闲时间会比较多一些,因为在职的是一家做阅读文化的公司,偶尔的也会去公司的书架上看看又到了什么新货。“或许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会抓住每一分钟充实自己。”

赵瑜。曾长时间阅读鲁迅日记和书信。并写作出版《小闲事:恋爱中的鲁迅》一书,受到好评。在写作小说的闲暇,他喜欢阅读鲁迅的书信和日记。“这种阅读让我能体会一个优秀写作者的生活习惯,甚至是精神成长的隐秘参照。”。

如今,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层出不穷……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52.3%增长到58.0%,成年人数字化阅读率由32.8%增长到58.1%,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由4.25本增长到4.56本。三组数字,清晰反映出读书人在增加,阅读率明显提高。

全民阅读在中国走过十年,已结出丰硕成果,未来更加令人期待。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吧!它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们知识与力量。

猜你喜欢

麻醉性文学作品图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滥用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主要危害及防范措施分析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中医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利用和分析
我院2012–2014年麻醉性镇痛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