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2016-05-30董红玉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句读训诂

董红玉

摘 要:本文主要就陆宗达先生所著的《训诂简论》一书中所举“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的句读分析中存疑之例进行相关讨论分析。

关键词:训诂;句读;疑例分析

训诂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的基础性学科。陆宗达先生所著的《训诂简论》一书就训诂的定义、内容、方法、运用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可谓是一本学習、研究训诂学必不可少的专业书籍,这里谨向陆宗达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细读之下,我们发现《训诂简论》中存在着几个值得探讨的疑例。本文就书中第二章“训诂的内容”下“分析句读”这一小节里的两个存疑之处进行相关探讨。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对“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一句的句读是这样处理的:“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现代许多学者对这一处理方式也较为赞同。

陆宗达先生则认为如此断句并不妥当。第一,若从语法结构角度分析,“不虞”为此句的主要动词,充当主要动词宾语成分的是“何也”而非“君之涉吾地也”,因而不可在“何故”之前断句。第二,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是表达了严厉责问口气的质诘句而非疑问句,因而不可在句末使用疑问号。陆先生认为上述断句方式没有考虑到“也”在句中的作用以及语言上的感情色彩,可能只是看到“也”这个语气词就要断句,看到“何”这个字就要画问号,把这句话断成句尾带有问号的两个小句。

这一看法似乎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现就如下几点进行简述:

1.从语法结构角度看,“不虞”是主要动词,但它的宾语并非“何故”,而是“君之涉吾地也”。

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证明“不虞”的宾语不是“何故”:假设“何故”是“不虞”的宾语,那么“君之涉吾地”与“何故”之间是何关系便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它们之间有可能是主谓关系,也有可能是定中关系。

如果“君之涉吾地”与“何故”之间是主谓关系,考虑到“何故”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名词性成分,那应该把“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认为是名词性短语“何故”作谓语的判断句,而“也”就是句中语气词,其作用便是作为主谓之间的语气词表顿宕。成为先秦时期的判断句需要三个重要前提:既要满足对谓语成分的词性要求,在形式上也要满足句子带有语气词“也”,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表示判断的这一内在要求。先秦时期,判断句中的“也”可以用在由主谓结构充当的主语之后表顿宕。诚然,“君之涉吾地”的结构是主语“君”与谓语“涉吾地”之间加入介词“之”,“之”在此处介于主谓之间,使主谓短语名词化,使其成为一个相当于名词的短语,即让它成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可以作主语,“也”在此处似乎满足充当判断句句中语气词的形式条件,“何故”这个定中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也满足判断句对谓语词性的要求。虽然已经满足了判定该句为判断句的前两个条件,即“何故”与“君之涉吾地”虽然满足判断句对主语、谓语的词性要求,同时在形式上也满足“也”在句中主语之后,但是“何故”并没有对“君之涉吾地”形成判断,不符合将其判定为判断句的第三个前提。所以,“君之涉吾地”与“何故”之间并非是主谓关系,“也”在句中也并非是位于主谓之间表顿宕的句中语气词。

如果“君之涉吾地”与“何故”之间是定中关系,那么“君之涉吾地”即修饰“何故”。“君之涉吾地”是由介词“之”联结主语“君”与谓语“涉吾地”形成的一个名词性短语。虽然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中心语,但是,一则,考虑到名词性成分作定语的情况,“君之涉吾地也”与“何故”之间并没有相应的修饰关系,所以“君之涉吾地也”不可作“何故”的定语;二则,“也”字在此也无法解释其位置与作用。当然,可能有人认为,从古今汉语对译的角度看,此句用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我们君主绝对料想不到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进而认为动词“不虞”的宾语是“何故”。但是我们知道,分析古代汉语语言结构时不应以与之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句为分析对象,而应从古代原始文献的语法层面入手。

因此,“君之涉吾地也”与“何故”之间既非主谓关系,也非定中关系,进而否定了“不虞”的宾语并非“何故”。

同时,整个句子的句读应为:“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是一个小句,“君之涉吾地也”作动词“不虞”的宾语,是“不虞”直接关涉的对象,“也”在小句句末充当句尾语气词,“何故”作为整个句子的另一小句,承接“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对“君之涉吾地”发问。

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可以是疑问句而非质诘句,可以在句末使用疑问号。

承接上面的分析,动词“不虞”的宾语并非“何故”,那么“也”应属于上,不属于下,即与“也”最为相关的成分是“不虞君之涉吾地”,而非“何故”。也就是说,“也”字在句中的作用是“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句尾语气词,而非是“也何故”中具有感情色彩的句中语气词。所以这一句可以是疑问句,而非必须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质诘句。

因而,在研究“《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一句的句读情况及语法分析时,可以将其这样处理:“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不虞”是主要动词,它的宾语是“君之涉吾地也”;这句可以是疑问句而非质诘句,可以在句末使用疑问号。

参考文献:

[1]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出版社,2002.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8.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1989.

猜你喜欢

句读训诂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荀子》《史记》衍误、句读辨析两例
短句(主语+谓语)
英汉逗号断句功能比较研究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咬文嚼字”三篇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