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儿歌背后的故事

2016-05-30穆昱

小演奏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水手船长

穆昱

儿歌是童年的美好记忆,时常让人想起孩子们的天真美好。然而,古今中外诸多的儿童歌曲既非音乐家、作曲家或者幼儿音乐教育家的创作成果,也并非来自有心人在看到孩童快乐嬉戏时产生的灵感。实际上,很多经典儿歌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并不简单的历史。

《两只老虎》的曲调并非中国原创,这首歌在中国成为儿歌之前的经历还非常具有革命色彩,《国民革命歌》《土地革命歌》都曾借用其曲调,《国民革命歌》还曾暂代国歌。

关于《两只老虎》曲调的出处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它源自中世纪的教堂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其二认为它源自古老的波希米亚民谣。这个曲调作为儿歌旋律出现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 之后在欧洲多个国家得到传唱,有多个语言版本,一般认为最初始于法国。在法国,使用这一旋律的儿歌歌名为《雅克兄弟》,歌词大意是问贪睡的修士是否听到催促起床做早课的钟声。而在英国这首歌的歌名为《约翰兄弟》,德国则为《马克兄弟》,分别为该国常用的人名。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的邝鄘借用这一曲调,重新填词创作了《北伐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由于三段歌词的开头都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重复,所以这首歌又被称为《打倒列强》。

《北伐军歌》得到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赞赏,并新加了“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一句歌词,改称《国民革命歌》,印发给部队传唱。1927年7月,由于该歌曲的影响力颇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宣布将之作为暂代国歌。后来随着新的国民政府的改组,这首歌也失去了暂代国歌的地位。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这首歌还被改编为《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儿歌《两只老虎》在中国传唱已久,最早出现时间虽然无从考证,但在曹聚仁的《蒋经国论》第五节《新赣南如此》中就有当年(即1943年)演唱儿歌《两只老虎》的内容了。

美国动画《海绵宝宝》的主题曲《海盗和孩子们》改编自有名的水手号子,然而这首歌却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是讲述水手乘风破浪的冒险经历,而是记录了水手在船上遭受虐待的黑暗历史。

美国著名的系列电视动画片《海绵宝宝》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版本,是一部风靡世界的作品,它的主题曲《海盗和孩子们》也随之被广为传唱:

船长:准备好了吗,孩子们?

孩子:是的!

船长:太小声咯。

孩子:是的,船长!

船长:哦哦哦,是谁住在深海的大凤梨里?

孩子:海绵宝宝!

船长:方方黄黄伸缩自如。

孩子:海绵宝宝!

船长:如果四处探险是你的愿望。

孩子:海绵宝宝!

船长:那就敲敲甲板让大鱼开路。

孩子:海绵宝宝!

船长:准备?

合唱:海绵宝宝,海绵宝宝,海绵宝宝!

船长:海绵宝宝,哈哈哈!

这首主题曲虽然离不开主角海绵宝宝,但是歌词还是会让人眼前浮现出一艘船乘风破浪在海上探险的情景。根据记载,这首歌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1867年7月《锡拉丘兹每日邮报》曾引用这首歌的歌词,文中提及在一艘从纽约开往格拉斯哥的轮船上,水手们在拉升降索时唱这首歌来鼓舞士气。之后的文献也多次提及水手演唱这首歌的场景,尽管歌词略有不同,但是主题内容都与水手生活相关,可以说这首儿歌是一首典型的水手歌曲。

这首水手号子的歌词描述了水手的一些生活片段,然而与一般人的联想不同,出现频率最高的歌词“blow the man down(将他击倒)”指的并不是大风、海浪等给水手带来的考验,而是指水手在船上所遭受的虐待。“blow the man down”是当时的俚语,指的是将一个人打倒在地,而歌中所指的情景多是水手之间的武力争斗或是长官对水手的惩治。

在这首歌众多版本的歌词中,有多个版本提到了名为“Black Baller”的船。Black Baller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往返于纽约和利物浦的快速班轮。这艘船因船员遭受的恶劣待遇而臭名昭著。船长和长官招募没有经验的新手船员,等船行驶到海上后就会频繁地对他们拳打脚踢,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blow the man down”。

《扬基歌》作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儿歌之一,同时也是一首传统的爱国歌曲,然而它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前是英军用来嘲笑殖民地居民粗俗衣着和举止的歌,在独立战争期间,又成为了美军反讽英军的“武器”。

《扬基歌》在美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很多中国人对这首歌旋律的印象则来自于那首由歌手阿雅演唱的台湾歌曲《锉冰进行曲》。《扬基歌》是一首美国的爱国歌曲,被看作是非正式的国歌,它还是康涅狄格州的州歌,在电影、电视和动画片中时常能听见这首歌。洋基歌的歌词有许多不同版本,以下是这首歌现在最常见的英文版本的中文意译:

扬基傻小子跑进城,

骑着只小马驹,

他在帽子里插根羽毛,

叫它通心粉式假发。

扬基傻小子接着装,

扬基傻小子赶时髦,

伴着音乐翩翩起舞,

对姑娘们可有一手!

老爹和我上军营,

跟着上尉古丁,

在那儿我们见了不少男人男孩,

人山人海堆得像块布丁。

统帅华盛顿也在那儿,

骑着匹高头大马,

正在发号施令,

我猜他手下至少有上百万人。

《扬基歌》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最早版本的歌词大约形成于1755年或1758年,具体时间尚有争议。最早版本的歌词意在影射战死于乔治湖战役的马萨诸塞州陆军上校埃夫莱姆·威廉姆斯是个胆小如鼠的人。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前,英军就曾用这首歌的早期版本来嘲笑殖民地居民粗俗的衣着和举止,“Yankee(扬基)”一词是对参加法印战争的新英格兰人的轻蔑的称呼。,而“Doodle”的意思是蠢人或傻瓜,第一段提到的“通心粉”指的是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的假发,是当时对赶时髦人士的蔑称。

英军行进时经常唱的一个版本与一个名为托马斯·迪特森的马萨诸塞州比勒瑞卡镇人有关。1775年3月迪特森在波士顿试图购买滑膛枪时,被英国人发现涂柏油、粘羽毛。这个版本的歌词是:“扬基傻小子跑进城,想要买上把燧火枪,我们要把他涂上柏油粘上羽毛,我们对约翰·汉考克也要这么干”。正因为这首歌,比勒瑞卡镇宣称其是《扬基歌》中傻小子的故乡。同时,历史上也认为从这个版本的《扬基歌》开始,美国人开始接受这首本来是用以嘲笑他们的歌,并将其进行改编变成自己的歌,用来回击那些嘲笑他们的人。独立战争期间,美军采用《扬基歌》作为自己的军歌,以表明他们对自己朴素的衣着和毫不矫揉造作的举止感到自豪。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水手船长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小水手的歌
出发吧,船长
半盏——第七话:水手们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幸运的水手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蚂蚁小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