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期刊数字化研究进展
2016-05-30姚晟张婷田方斌
姚晟 张婷 田方斌
[摘 要] 最近十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数字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期刊出版的形式逐步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向数字化转变。期刊数字化研究也成为期刊研究的重要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期刊数字化的盈利模式、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等方面。本文力图从这些角度着手,对近十年来期刊数字化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
[关键词] 期刊 期刊数字化 数字期刊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4-0062-05
[Abstract] In recent ten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igitization, and the pace of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radio network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ccelerates, the form of periodical publication is gradually changing from traditional paper publishing to digital ones.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regard periodical digitization 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and has made a series of new progres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ive aspects, name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eriodical digitiz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journals, the profit model of periodical digitization and the copyright of periodical digitization.
[Key words] Periodical digitization Digital periodical Research progress
近十年来,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等多“化”叠加的生态下,中国期刊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遇之中。我国期刊在提升传统运营模式的同时,试图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数据库等形态发展。一方面,传统纸质期刊特别是专业型、学术型期刊纷纷加入公共数字期刊出版平台等方式谋求新发展,如加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另一方面,一些大众类期刊正在采取创办门户网站、与大型在线数据库合作、开通手机杂志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数字化尝试,试图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这种态势引起了期刊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
在数字大潮汹涌的新媒体时代,期刊的变革是极具颠覆性的。除了发行渠道和传播终端的变化,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大众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产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期刊数字化研究。我们检索了中国知网,以2005—2015年为时间段,输入篇名“期刊数字化”,限定题名字段,通过文献阅读,删除非研究类论文,共检索核心期刊研究类论文343篇。对这343篇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近十年来期刊数字化研究类论文在逐年增多(见表1)。
1 期刊数字化的语义界定
期刊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多个概念,如数字期刊、电子期刊、网络期刊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期刊社理解的期刊数字化,仅仅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简单地转化为网络版,或是将内容搬运到网站上,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只是把期刊的纸质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放到网络,并未对传统的期刊管理、运营和编辑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赵东波和赵洪波[1]认为,期刊数字化就是指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期刊的内容资源进行传播,表现形式如电子杂志、网络数据库和手机阅读等。任荣政[2]则强调,有无纸介质版实体杂志的存在是期刊数字化概念界定和分类的重要依据。肖凭[3]认为,期刊数字化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数字化后的期刊和数字期刊,其中,数字期刊代表了发展方向。
尽管期刊数字化的概念尚无明确定义,但从研究者给出的描述或界定可以看出,期刊数字化一般包含两个涵义:数字化期刊和数字期刊。数字化期刊是对纸质期刊进行数字化,改变了期刊内容的载体形式和用户的阅读方式,同时对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介质多元化、推广网络化、传播立体化。数字期刊则是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是一种全新的编辑出版发行模式,完全脱离了传统纸质载体,并以网络作为唯一的发行传播渠道。
2 对期刊数字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评析
期刊数字化代表着中国期刊出版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也是期刊出版业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仅扩展了期刊出版业的内容,也改变了传统期刊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大大丰富了期刊的传播方式。研究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虽然在近年得到迅猛发展,但存在的问题较多,发展的难度也较大。
第一,期刊网站运营效能低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出版期刊近1万种,独立自办网站的只有约1000种,且多数只是简单地上传纸质内容,对网络的整体认识和运用严重不足。赵东波和赵洪波[4]在比对中外期刊现状后认为,我国的期刊并没有充分利用数字化的优势和效能,在传播方式、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跟国外期刊数字化的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王颖振[5]把期刊网站分为依托型、自主型两种。如依托万方数据中心的“数据化期刊群”、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网”、西南科技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以及龙源期刊网等,但这些大型网站很难将网站运用到期刊经营上,包括拓展期刊的发行渠道、开辟专题论坛及网上广告业务等。自主型网站是期刊社独立打造的网站,但网站内容仅仅是纸质期刊的简单翻版,利用率较低,用户的认同度低。
第二,期刊产业的整体规模效应有待提升。徐兴华[6]认为,制约数字化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业规模,如产业的效率及效益的提高等。如何快速扩大数字期刊出版的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产业的规模效应是目前期刊转型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数字期刊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王宏伟[7]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期刊编辑与出版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期刊的出版编辑工作中,如果无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就会产生知识产权纠纷,影响期刊的数字化改革。徐兴华[8]也认为,由于数字期刊出版产品内容规模庞大、易拷贝复制,侵权问题成为期刊数字化的一道枷锁。
第四,数据标准尚未统一。目前,虽然我国建立了主流期刊数据库,但“各自为政”,数据标准并不统一。徐兴华[9]认为,我国存在着多种数字图书、期刊的格式,如北大方正、中国知网等均具有自己独立的阅读器和格式,缺乏兼容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很多普通用户对不同格式数据资源的有效转换和利用。王宏伟[10]也认为,主流数据库的数字化处理技术与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如没有就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交换,影响大众使用信息资源的简便性与快捷性。
无论是对数字出版理念的理解,还是在数字出版的实践上,我国的期刊发展显得有些被动。期刊数字化仅仅是象征性地建了一个网站,尝试性地推出内容有限的电子版,很少思考盈利模式、产业链等问题。目前,产业标准、发展模式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等问题正制约着期刊数字化发展,亟待解决。
3 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进展
期刊数字化是通过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融合,利用数字技术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传统期刊出版的流程再造。但从实践上来看,我国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还不成熟,目前大体有以下几类(见表2)。
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路径是期刊数字化研究中比较集中的课题,研究者建设性建议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传播工具的多样化、传媒形态的丰富化和运营模式的平台化。
第一,内容仍然是期刊数字化的核心。研究者一致认为,期刊内容依然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好的内容才能吸引消费者,保障较高的用户黏性,也必然是数字化的核心。吴建宇[11]在研究中强调,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整合与拓展能力,谁才能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期刊要树立内容创新意识,通过网络向读者征集选题、组稿,让读者广泛参与期刊内容的制作,培育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用户忠诚度。
第二,革新传统编辑出版方式是关键。王颖振[12]认为只有革新期刊的编辑出版方式才能最大化地实现期刊数字化。数字化的编辑出版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工作一体化,革新目录编排方式、页面版式甚至发行周期,最大限度地利用期刊的编辑资源,实现各个期刊社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第三,借力数据库网络运营商是重点。期刊出版商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利用数据库集中上网传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3]。虽然网络运营商为各家期刊提供的模板页面和应用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期刊出版商应最大化地利用其提供的网页,进行期刊内容发布、信息发布、征稿宣传等。
第四,精准定位寻求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式是根本。大众期刊和专业学术期刊的转型有各自不同的模式,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转型之路成为期刊数字化的关键点。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学术类期刊已经走在大众类期刊之前,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由于传统的大众期刊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数字化相比专业期刊要难得多。如果把大众刊物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只会让期刊丧失原本的生命力。要成功转型,必须重新考虑期刊定位、内容和形式,从编辑阶段起重视用户的特性、需求、体验 [14]。
4 期刊数字化的盈利模式研究
盈利模式决定行业存在的价值和可能性。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数字化媒体,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发展的关键。只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期刊数字化转型或数字期刊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研究人员也一直在“如何盈利、如何发展”之路上孜孜探索。从数量上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占据了几乎一半的比例[15]。我国期刊数字化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大多围绕着广告形式展开,严重阻碍了其发展速度与规模[16]。盈利模式是我国期刊业前进的拦路虎,传统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之路并不会平坦[17]。目前我国期刊的盈利模式大致有内容售卖、网络广告、移动业务几种。
内容售卖。由于期刊资源相对有限,自身网站建设很难盈利,因此,内容售卖无疑是最为简便的数字化盈利模式之一。在我国,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等比较成熟的平台,这些平台的网络出版商与几千家期刊社达成合作协议,将其纸质版内容数字化后,以数据库的形式把内容销售给用户。期刊社从中获取一定份额的分成,充分发挥期刊内容最大效益,这是目前期刊数字化最为传统、简单的盈利模式。
网络广告。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有些期刊社网站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网站形式,而演变成面向垂直门户、拥有鲜活的设计风格、海量的时尚信息、灵活贴心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类期刊靠通过信息互动交流吸引网民阅读,提高点击量,获取广告收益。目前,时尚、财经、时政等期刊社网站已经可以获得稳定的广告收入。
移动业务。期刊在移动业务上的收入主要来自无线应用协议网站、移动客户端和手机报。程忠炎[18]认为,在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的今天,我国期刊出版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无线移动网络具有携带方便和阅读舒适等特点,也有明确的身份认证、完善的收费环境和版权保护规定,非常有利于发展数字化期刊。
一般来说,数字化期刊出版可以获得比纸质期刊传统发行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上,数字化期刊出版的优势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还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因此,必须扎根于互联网和移动数据的文化与环境,颠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构建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盈利模式尤为关键。
5 期刊数字化的版权保护难题分析
期刊数字化大大丰富了传统期刊的内容和形式,还衍生出新的载体和出版模式。同时,期刊的数字化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版权问题。由于期刊的作者众多,版权问题比图书更复杂,因此,网络侵权成为期刊数字化一个绕不过的难题。近十年来,学者对期刊数字化的版权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一是从国家有关版权法律、法规层面上研究,二是从产业链角度进行研究。
针对导致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的原因,马睿[19]在研究中指出,现行的著作权法相关条例已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新的《著作权法》给著作权人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任何人在网络环境下使用其作品,必须事先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和对这项权利的明确授予。按照此规定,在没有获得著作权人的网络传播权的情况下,所有的期刊数字化传播(包括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都是违法的。由于期刊固有的特点,这在实践中很难操作。由于期刊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作者的复杂性,很难做到一对一核实著作权人授权情况,而目前单方面的版权声明,即规定投寄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归期刊社,也隐藏着侵犯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风险[20]。此外,数据库在对期刊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侵犯期刊保护作品的完整权,如封面设计、版式设计、栏目设置等。
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网络版权纠纷的发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映整个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于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针对期刊版权这一问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完善数字版权法规。完善数字版权法规是解决期刊数字化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21]。面对期刊海量的作者或海量作品,授权必须具备范围广、形式多、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而目前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规已不适应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传统“一对一”的授权方式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研究和颁行相关法律法规成为期刊数字版权保护的当务之急。
第二,规范版权转让协议。杨秋霞和刘金柱[22]强调,期刊必须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约定转让或授权许可使用著作权。在期刊和作者签订的版权转让协议中,转让权利的种类、期限、付酬、违约责任等若干要素都应该体现出来,也可以在协议中约定条款防范学术不端、侵权问题。
第三,明晰计费付费标准。汤潮[23]认为,最先进、最合理、最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式是“按篇计费,分享透明”。在数字化发展的时代,阅读量、销售额都可以进行实时的计算和监控,通过技术手段和认证机制的实施来保障著作权人利益最大化。
6 期刊数字化研究的未来动向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未来5—10年内,纸质期刊数字化仍是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也是相关研究者所要聚焦的主要研究方向。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各类期刊数字化的出版流程、版权、盈利模式等问题。其特点既遵循了传统的研究思路,又突出了数字时代的创新性。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载体向数字化发展,媒体移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期刊数字化浪潮将契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时加快拓展新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应用。笔者认为,期刊内容生产正步入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期刊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将实现立体化趋势。数字期刊与移动终端的结合、读者阅读倾向的分析预测等也将成为重点课题。
注 释
[1][4]赵东波,赵洪波.数字化呼唤传统期刊走向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8(5):92-94
[2]任荣政.期刊数字化与数字期刊: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高校学术出版,2010(11)
[3]肖凭.价值·路径·选择:期刊数字化的运营模式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43-45
[5] [12] [13]王颖振.现代期刊备战数字化之路[J].传媒,2009(3):47-49
[6][8][9][15]徐兴华.期刊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J].中国出版,2012(24):47-49
[7] [10]王宏伟.我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研究[J].卷宗, 2015(3):28
[11]吴建宇.数字化环境下的期刊出版创新[J].理论导报,2014(7):41-42
[14]葛磊.大众期刊数字化转型要点初探[J].编辑学刊,2012(5):16-21
[16] [17] 陈军梅.探寻期刊数字化盈利之路[J].中国出版,2014(11):67-69
[18]程忠炎.数字化环境下期刊出版和运作新模式探讨[J].编辑之友,2010(1):79-81
[19] [20]马睿.期刊数字化出版与著作权保护[J].政法学刊,2014(4):45-47
[21]陈志贤.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J].编辑之友,2011(7):99-101
[22]杨秋霞,刘金柱.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法律保护[J].出版参考,2013(11):30-33
[23]汤潮.数字时代期刊内容的版权保护和模式[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