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故事中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2016-05-30从开青
从开青
摘 要:白蛇故事自古以来便传播广远.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白蛇故事并非其本来面目,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相应的白蛇形象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从纯恶,亦善亦恶,一步步发展至纯善,每一次演化都使白蛇形象更加丰满,并或多或少地显露出人性的解放,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受众的心理选择。因此,每个阶段都折射出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白蛇传;白蛇形象;演变;文化意蕴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故事,因其独特的人物设定、故事构造而为人们所喜爱,令人唏嘘。随着流传过程中其故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女主人公白娘子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纯恶的象征一步步演化为纯善的代表。伴随着这一形象的演变,与之相应的隐含在形象演变的过程之中内蕴的赋予,深深地折射出了时代和人性的光芒。
关于白娘子形象演变的历程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纯恶,亦善亦恶,以及纯善。相应的每个阶段都有典型的代表作来凸显其形象特点,而这其中又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纯恶的阶段
自唐至南宋这一段时期相关故事记载中,白蛇是纯恶的典型。最早记载白蛇故事的唐传奇《李黄》讲述白蛇精诱人害人的故事;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讲述白衣妇人(白蛇妖)想要加害奚宣赞的故事。它们与凡人对立且予以残害,是十足的害人害物的妖怪。[1]
以上故事的志怪意味十分浓厚,虽然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具体遭际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显示了白蛇的邪恶和狠毒,以及惑人害人的特征。这便是白蛇形象在胚芽期的表现。在这一时期,由于它的邪恶害人,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是畏惧、厌恶。这些以女性身份出现的蛇,或者说是以蛇的形象出现的女性,无疑便成为一种具有警戒和象征意味的符号。这是男权社会中占统治的优势地位的男性,对处于被统治的劣势地位的女性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态度。因此胚芽时期的《李黄》、《西湖三塔记》中的白蛇形象是纯恶、害人的典型,表现出妖精必妖于人的邪恶特点。
这一阶段的白蛇故事呈现这样的特点是尤为突出的霸道的男性中心意识在起作用。男性在无从解释又无能为力的诱惑面前失去控制,又将这种不安和恐惧通通归罪于女性。这是男性对女性的污蔑,体现出伦理纲常,君子之德对情欲的蔑视。
二、亦善亦恶的阶段
白蛇故事历经发展、演变,到了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收录《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形象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性格特征从纯恶过渡成为亦善亦恶。冯梦龙描绘的白娘子对于自己魅惑的男子并无加害之心,而是同人间女子一样憧憬着幸福与爱情,只是偶尔会显露其妖性的一面[2]。此时的白娘子是一个善恶参半,人妖参半的形象。她的亦善亦恶两种性格特质的交融,真实而具体地表现出白蛇形象演化的轨迹和趋势,这体现了封建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自晚明至“五四”前期,封建制度框子中的女性观念已有很大的改变。黄图珌《雷峰塔传奇》至方成培《雷峰塔傳奇》,白娘子的妖性得到进一步的弱化,善的一面开始大于恶的一面,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由于黄图珌是典型的封建正统文人。封建思想在其意识中根深蒂固。作为有道义的知识分子,他对白娘子有着深深的同情。但另一方面,即使他可以突破对女性的偏见,但却无法接受白蛇经幻化成人所做出的诸如自嫁其身,不守妇道的大胆越礼行为。方本中白蛇一出场便被塑造成潜心修炼,功德即将圆满的“白云仙姑”,这就与以往贪恋红尘,玩世不恭的蛇妖有了质的不同。这种演变受到了民众意识觉醒的影响,虽对其一些越礼行为仍心存芥蒂,但由于进步知识分子对广大女性的深切同情对其敢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理解,白娘子形象才得以发展至此。
白蛇故事从冯本,黄本发展到方本,更值得关注的是形象演变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晚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出现,经济上的发展变化强烈震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启蒙思想家们对传统的“理”产生了质疑,他们开始重视“情”的力量。正是在启蒙思想家们的竭力倡导、并以情反拨理的努力中,人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普通民众在长期的压抑中得以呼吸新鲜空气,从封建桎梏中挣脱出来,勇于追求自由和爱情[3]。
在经济因素之外,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白娘子形象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女性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意识得以崛起。尊重女性作为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权利的思想得以提倡。因此,从黄本到方本的《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的形象得到较大的改观,她的善的一面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蛇的冲突淡化了,界线模糊了[4]。
三、纯善的阶段
白蛇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五四”至今,白蛇的形象已然褪去了恶的色彩,以往的妖性、凶狠一概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以纯善的面目示人。因此,白蛇形象得到最完美的表现,白蛇的内在气质与传达的精神内涵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田汉先生的剧作《白蛇传》把白蛇形象演变历程中一直存在的恶和丑陋完全抹去,大胆删去白娘子盗银和盗金等情节,重点写了《端阳》《现形》《水斗》,加强了对白娘子正面典型性格的塑造。“五四”女性观念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发展到此已显得更为纯粹凝重,妇女解放作为社会解放的前提得到空前的强调。所以把白蛇故事发展成为一个妇女解放斗争的神话,使她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进一步地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崛起。
“五四”之后,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更多的人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挣脱出来,反对封建愚昧,崇尚科学民主之风日益兴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加尊重他人的选择,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个性。田汉剧作《白蛇传》中白娘子已然成为万千普通妇女中的一份子,有着最为真诚的情感,以自由和顽强的姿态,追求并捍卫着她的爱情和幸福[5]。
白娘子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温良贤淑,又有男性所具有的坚韧不屈,所以她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最为典型的优秀品质。而白蛇故事发展到今天,在香港作家李碧华手中更是焕发了异样的光彩。在其代表作品《青蛇》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更加强烈,给人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她将故事中的情感复杂化,思想现实化。勾勒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对情感的困惑、失落与“执迷不悟”。《青蛇》改变了白蛇故事特有的情节走向,并以其特有的敏感一针见血地评价、或是解构误读着白蛇传说,张扬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人们普遍热爱并且期待“美”,排斥厌恶“丑”。正是由于普通大众这样的心理,白蛇形象具有了向善和美转变的基础。早期邪恶狠毒、惑人害人的蛇妖形象并非是人们所希望出现的,实际上人们拒斥它在生活中真实地存在[6]。因此,俗文学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是一直以来的传统。人们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特定的人物形象上,并赋予它种种美好品质,将生活中的遗憾在虚构的故事中得以弥补[7]。所以,与之相应,白娘子形象演变亦是顺从这一趋势,由纯恶一步步演化为纯善,其中寄托了民众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白蛇形象在白蛇传说流传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从纯恶过渡到亦善亦恶、善大于恶,直至纯善的化身三个阶段。对其勇敢地追求爱情,不屈不挠地抗争等品质予以赞扬,倾注了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喜爱和钦佩之情[8]。而在这一看似简单明晰的变化过程中,实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蕴:白娘子形象的演变与人性的解放、女性意识的崛起以及受众心理的选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与其它一些相关因素共同决定了白娘子形象的演变轨迹,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展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段美华.白娘子嬗变的历史价值[J].海南大学学报,1992,1:81-83.
[2]陈建宪.从淫荡的蛇妖到爱与美的化身[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2:101-105.
[3]中田妙叶.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J].辽宁大学学报,1997,6:80-84.
[4]戴不凡等.名家谈白蛇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7-43.
[5]段湘怀.试论白蛇传说演变过程中的女性观念嬗变[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2:26-30.
[6]王澄霞.《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J].扬州大学学报,2008,1:103-107.
[7]李乾艳.试析《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女性形象[J].文学教育,2010,5:90-92.
[8]郑仁霞.人面桃花:论白蛇形象的演变[J].读书与评论,2008,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