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探究
2016-05-30区绮筠
区绮筠
摘 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文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动机分析,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希望有助于幼儿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中大班;告状行为;动机
幼儿告状行为是人类社会化成长过程中正常现象,是幼儿成长阶段的特有社会行为。幼兒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最为常见,成为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加强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心理探究,对于丰富幼儿教育理论实践及促进幼儿成长意义重大。
一、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分类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与其他小伙伴处于各种形式的交往中。幼儿在感觉受到其他小伙伴的威胁,或发现其他小伙伴违反了某种规则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在中大班幼儿群体中最高。表现为下面三种类型。
1.“求助”型告状行为动机。在幼儿之间意见不一致或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幼儿会选择以告状的形式争取教师的支持,或者让教师进行公正裁决。
2.“求赏”型告状行为动机。幼儿都期待自己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或教师对自己行为表现称赞。在发现其他小朋友违反规则的情况下,会出现报告教师的告状行为。
3.“试探”型告状行为动机。幼儿遇到一些问题,在不确定教师观点或态度的情况下,会通过试探的形式告状。如果教师表现出肯定态度,幼儿以后就会出现经“肯定”的类似行为。
二、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年龄特征
幼儿在幼儿园中,最信赖的人就是教师。中大班幼儿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对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格外关注,并非常在意自己在教师眼中的形象,期待获得教师的认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自身社会行为技能相对不足,他们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沟通,会以告状的行为方式呈现。
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中班幼儿整体上表现出天真、正义、向上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方式相对直接;大班幼儿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段,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表现自己的方式趋于复杂。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大班年龄段幼儿告状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求助”和“求赏”两种情况。
三、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成因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在形式上表现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行为驱动模式方面多样化,比较复杂。
1.幼儿自身的因素。幼儿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怎么解决,或没有能力解决,就会通过告状的形式选择求助。有时因为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认可,也会选择告状的形式来吸引教师的注意。
2.教师的因素。幼儿教师的工作繁杂琐碎,在某些情况下,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忽略,或缺乏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认识。在没有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及时、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会加剧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甚至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四、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告状行为动机,保持客观、公正立场,及时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幼儿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养成。
1.提升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正向认识。幼儿告状行为是其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正确的引导,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做到爱心教育、赏识教育,尊重幼儿,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2.提升教师灵活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技巧。教师要努力提升辨别能力,区分不同类型告状行为的动机所在,以便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针对“求助”型告状,教师要分析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点。一方面,对处于劣势一方的幼儿,通过眼神肯定或肢体关心等方式进行鼓励,培养其自信心。另一方面,对处于优势一方的幼儿进行恰当的教育。通过语言引导,让冲突的幼儿双方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学会独立处理和解决这一类问题。
针对“求赏”型的告状,教师先要对幼儿的出发点进行判断,分析是否要满足幼儿被关注的心理需要。如果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反之,则要进行淡化处理。
针对“试探”型的告状,教师要及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判断标准。
3.提升中大班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加强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的独立性,引导幼儿自主分析判断。第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换位思考,与伙伴可以建立默契的关系,有利于理解对方的感受。
总之,正确认识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并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有利于科学地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引导,实现幼儿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博南.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5(2).
[2]刘晓红.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与性别研究[J].教育导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