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2016-05-30蒲永忠
蒲永忠
摘 要: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并参与一些活动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并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广大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尤其如此。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教师应怎样把控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本文的提升课堂质量的方法,达成教学愿景。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质量;活动
一、让课堂“活”起来的理论支撑
我们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这个人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等)不断相互作用,产生共鸣,通过这个人与其他人或物进行的各类活动逐步形成品德。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应利用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行为。当然,要让课堂“活”起来,不能盲目地“活”,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活”,有理论支撑,方为“活”水之源。
一是要把握“活动”如何提出。这个问题很关键,提出怎样的活动,如何根据课程已有材料提出更多、更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需要教师预设好,这样才能使“活动”有效开展。
二是要把握“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目标要明确,步骤要清晰,使活动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是要把握学生对“活动”的自主程度。根据研究,一个人对“活动”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态度,一般都是从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到主动创造。基于这个认知理论,教师在思品教学设计中,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某类“活动”,从“活动”的内容选择、实施步骤和方式等方面,增强学生接受“活动”并积极进取的自主程度。否则,“活动”有可能脱离了学生,成了“假大空”或“作秀”了。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经验
一是确定“动”的目标。教师要在准备阶段充分考虑“活动”的目的,目标定位要准确,过高、过低或者不适合本年龄段学生,都不符合活动的需要。
二是优化“动”的内容。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学生每天接触的事物,可谓日新月异、千变万化,加之,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针对性和趣味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更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灵活处理,适度调整,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比如,教师在上“和好书交朋友”这一课时,很容易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明白“和好书交朋友会”能够长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学习……这样一些浅显的道理。但是,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可以给教师、同学、朋友、家人推荐一至二本好书吗?这些问题还应指导。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我们一起到图书室去选好书”“我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制作读书卡片”等学生活动,教给学生选择好书的方法,教会学生从书中获取处理信息的技巧。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研究不同的课题,比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什么?有怎样的一些困惑?他们生活中的关心、关注的热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等问题,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动”起来,从而引起共鸣,产生教育作用。
三是选择“动”的方法。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一改“说教式”,要利用各种资源尝试、创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四是创新“动”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综合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何形成、是否真正形成等方面,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打破教师在评价中“一言堂”和“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比如,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参评等办法。
参考文献:
[1]田礼全.构建活动式的多姿多彩的思品课堂[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8).
[2]王海波.浅论活动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版),2009(6).
[3]于海玲.让思品课堂“活”起来[J].政史地教学研究,2013(12).
[4]董晓红.浅析“活动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5]张星伟.让德育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德育课中“活动化”教学之我见[J].青年文学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