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培养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幸福感
2016-05-30陈金虎
陈金虎
摘 要: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农村的发展建设。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幸福感的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科学素养;农村
一、导致留守儿童科学素养低下的原因
1.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随着当前农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人员日益增多,导致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多。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科学素养的有限性及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精神、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2.隔代监护的弊端。由于隔代监护,在监护过程中老人把保守思想传给了留守儿童,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同时,隔代监护很容易出现管教不足、溺爱有余的现象,从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管束和引导,导致学生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除此之外,由于隔代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从而影响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幸福感。
二、在生物学科中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科学素养和幸福感的策略
1.展开实验教学,培养留守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能力。然而,当代教育理论认为,了解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究新知的条件。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可以合理设计实验让学生操作。首先,要求学生将冷却的淀粉糨糊分别注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再滴入碘液,这时两支试管内的糨糊均变为蓝色。教师再指导学生分别往两支试管内加入清水和唾液,用手握住试管几分钟。最后,通过观察了解到,加入唾液的那支试管内的糨糊先为蓝色,当恒温几分钟之后蓝色变浅,逐渐消失至无色。而加入清水的那支试管内的糨糊颜色始终为蓝色。通过设计这个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明显地观察到试管内的淀粉被唾液分解的动态过程,且淀粉内的活性将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2.教学中渗透科学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幸福感,通过开展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的精神,逐渐形成敢于质疑的研究态度,创新科学方法。
(1)介绍生物学家的生平事迹,强化科学精神和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品质。例如:在学习“生物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可以引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8年努力提出遗传学的两大规律的故事。孟德尔之所以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孟德尔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和热爱科学、勇于挑战的精神。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入人物事例,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2)再现知识发生过程,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科学发现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从而有效构建完善的科学史教育新模式。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细胞学说的形成过程探究等实验过程,均可以作为引导学生重走科学之路的素材。
三、深化生物教学内容,打好扎实基础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留守儿童的生物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化生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生物知识。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本,深入全面地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玻片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绘出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并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幸福感。
四、结论
总之,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是提高农村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金现,仕雪艳.浅谈初中生物学教学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18).
[2]田忠伦,李明福.浅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生物技术世界,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