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2016-05-30林泽凡

文化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创新

林泽凡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和推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的趋势。处于新时期的职业德育教育工作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如何创新和转型是当前广大教育者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手,对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创新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与思想,使其在步入社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并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全面发展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业人才及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实现文化、专业及身心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在其培养专业人才中的重要性。但是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存在很多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崇尚自我,轻视仁爱;诚信缺失、言行不一。作为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技能、广泛的知识面等,在专业强、会操作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道德水平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技能培养是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人才的基本教育,学生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为成才打下基础。德育与智育并重是职业教育长期发展并达到预定期望的必然要求。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应将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将德育放在首位,促使人才全面发展。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德育工作作为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普遍得到了广大高校教师和领导的认可,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仍未切实将其“核心”地位突显出来,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仍将德育作为公共课、社科部等的教学内容,未将德育内容全面进行渗透和贯彻,没有形成德育教育合力、没有整合德育教育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的开展很难提高其实效性的,更加无法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当前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够深入

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存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性偏差,部分教育者甚至是院领导未能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使得德育工作的质量大大降低。其一,职业教育应转变单一专业技能教育、劳动技能培养的观念。这种偏差性的认识使得职业教育陷入了重技能培养、轻思想道德建设的误区[1]。教师应在各种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内容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达成全员德育的一致思想,形成全员德育、处处德育的局面,特别专业的教师应该树立技能德为先的理念,全面的渗透到各种学习中,才能使德育得到实现,把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结合在一起,改變我教好技术就可以了的思想。其二,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转变表面化、形式化的学习态度,改变轻视道德修养的错误认识,将学做人作为学技能、学做事的前提。特别是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扩大眼界,理解他人,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从而加深理解思想道德知识。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取向也向着多元化发展。社会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其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双重变化。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促进其进步并提高竞争意识,树立个人远大理想,对其发展与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过于注重自身发展使其集体主义淡化,奉献精神不高,价值取向更加趋向物质享受,理想追求上体现出功利主义。这些变化使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德育观念及内容与现代社会需求不相符;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开放的现代文化。机械化、灌输式、单一的教育过程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积极性降低;德育目标的设立与现代人才的需求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三)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创新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应从教育方法上进行改变,使德育内容寓于各科学科的教学中,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社会实际生活与德育内容进行结合,提高教育实效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教育活动中的双方主体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是一种激发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然而,在德育工作的实际教学中,往往以表面化、流于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理论进行讲授,虽然有一定的强化效应,但死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仅从正面单向地进行传播,未能有针对性地有学生实际思想水平进行结合,与社会实际未能紧密联系,学生在被动学习的地位上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突出共青团在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应建立并完善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机制,通过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党委工作的重要事项中,提高学校各部门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将德育工作提高到与智育工作的同等位置上,在党委组织统一领导和协调的基础上与共青团以及其管理下的团总支、学生会、学生团委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进行密切联系和配合,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面实施的工作机制[2]。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青团的基本任务,也是党对共青团工作的要求。作为具有政治性的青年组织,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活动中的形式特点使其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共青团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应以自身优势并通过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通过日常党团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积极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自觉进行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使其思想意识中的困惑与矛盾得到解决。

(二)处理好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其一,處理好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将德育作为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将智育放在重点培养的地位上。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按德育作为核心,对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及技能水平进行重点培养的教学出发点与归宿。改变以往教学实际过程中轻视德育课程的情况,有机辨证地将德育与智育工作统一结合起来,并将其切实贯彻、渗入到实际教学中。其二,处理好德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在职业教育中首先应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落差感,由于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受到了高考落榜的打击,达不到自身的预定期望使其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厌学、消极等情绪,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在开展德育时应结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共同消除学生心中的困惑与矛盾。其三,处理好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学习氛围,不仅加强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还应以“生活及教育”的理念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灌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

(三)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下,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应转变以往“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显出来,在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的学习环境中促进教育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以多变灵活的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并结合其思想性与科学性使德育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探索德育生活化的教育体系。我国著名教育教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德育工作要渗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德育的意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行为、学习行为、文明礼仪行为、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等,形成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品德意识。

四、结语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中一直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在面临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时更应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体教育工作者及领导层应形成教育合力切实将德育工作落实,共同努力将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针对职业学校中学生的特点以科学的教学手段促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亨明.现代职业教育达标考评体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3).

[2]李名梁,加月月.職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及其管理策略[J].职教论坛,2014,(33).

[3]胥秋.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1).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德育创新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