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016-05-30穆淼
穆淼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新型课堂、新型教学层出不穷。音乐课教学也随之进入新型教学行列。新课程教学不仅仅指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还要让学生在人文素质、道德素养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应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更高程度的关注。学生只有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才能敞开心扉,放开个性,使整个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音乐课;新理念;活力;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教师一起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并在音乐的魅力下学习知识和提高品位,应是充满生命力的,绝不是死板的。那么,音乐课堂中如何渗透新理念,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呢?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了解、探究和全面参与的想法和冲动。但是,如果这件事无法激起一个人的兴趣,那么,无论旁人如何规劝,他都不能很好地用心去做。这种主动和排斥的心理皆由“兴趣”来决断。作为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真正享受音乐的乐趣呢?
1.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足以提起他们兴趣的氛围,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前提。学生的个性特质存在差异,为此,教师应对学生的音乐喜好、学习音乐的方式等有所了解,再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将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在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继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提前对教室进行简单的布置,以营造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亦可在课程开始时播放一些经典名曲或校园歌曲。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视听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给欣赏中国古代音乐时,笔者从琴行借来一把古琴,在课前放置在教室的显眼处。果然,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被这古老的乐器所吸引,纷纷围着它讨论,还有的学生坐到古琴前模仿古人弹奏。这时笔者走向前,向学生介绍这把古琴以及古人在弹奏古琴时的一些规矩礼仪。有的学生在听教师详细讲解后,拿着脸盆打了一盆水,说要净手,其他学生也纷纷效仿,俨然进入了一个古时的意境。这样的气氛,使学生忘情地沉浸在民族器乐所展现出来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有了兴趣的驱使,这节课学生都听得格外认真,全然没有了浮躁的情绪,为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堂好的音乐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学会音乐”转变为主动地“会学音乐”。而一堂较差的音乐课能让原本兴致高涨、喜欢音乐的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排斥心理,最后从喜欢音乐变成从厌恶音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话都应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并有选择性地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和阐述。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与通俗化,力求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教师的意图。同时要注意,每个学生都有希望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的心理,都希望在别人的眼里自己是优秀的。因此,适时地在课堂中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许,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
3.及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课堂中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笔者在每次上课前,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前5分钟的才艺表演,让那些有特长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学生也非常重视这样的表演,轮到表演的学生都会提前精心准备。音乐课堂俨然成为学生表现自我最好的场所。
二、充分活跃课堂氛围
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参与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摒弃教师说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继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愿望,更培养了学习的热情。例如,笔者在分析柏辽兹的作品《幻想交响曲》时,让学生对一个“固定乐思”主题反复聆听,从各个音乐要素中寻找音乐主题的特性,启发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边回答,并请学生哼唱主题旋律,切实感受主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将其他乐章中所出现的“固定乐思”主题与这个“固定乐思”进行对比,聆听哪一首节奏快,哪一首节奏慢,再从听辨和哼唱中分辨。虽是相同的旋律,但因节奏和节拍的变化,乐器音色的改变,使得音乐的情绪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截然不同的意境。教师通过这样不断地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一主题乐思,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了解了音乐知识,对作品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创作目的在于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质。”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在音乐课堂上给充满创造力的学生以创造的机会。例如,笔者在一节歌唱教学中,让学生将大家都熟悉的儿童歌曲《两只老虎》进行创编。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将节奏和节拍做些改动;还可以在主旋律演唱时加入其他的人声效果或乐器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创作了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中了解了音乐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可以自主创新的空间和大胆尝试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结束后,教师应给学生预留作业或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的项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运用、被启发,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有教师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机动性因素,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学与学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结合。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新课程形势下的音乐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教学宗旨在课堂中的体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审美教育的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也就是说,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音乐审美是教学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应该和学生一起去听、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音乐的真谛。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产生共鸣,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更加真实、生动,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离了音乐本位的主线轴,那么,音乐课的核心即音乐审美也就无从谈起。
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去辨别不同风格的音乐,鼓励学生区分音乐水平的高低,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高雅经典的,什么样的音乐低俗的。当然,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教学题材的选取上也应有一定的标准,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去赏析、评判,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辨识能力。同时,音乐教学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也是为了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以提升。所以,在音乐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使用只注重技能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让学生多体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并在实践及创造的过程中使基本技能得以提升,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感受音乐这一艺术的生命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一颗为音乐而生的种子,遇到阳光就会开花结果。而音乐教师就是这颗种子的阳光雨露。教师只有用真诚的心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美,音乐课堂才会展现出它独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