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学具”利用要讲究方略吴自生

2016-05-30袁姗姗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应用题

袁姗姗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有许多重要因素起着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学具利用不可或缺,学具用得好、用得巧,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一年级数学学具为例,简单地谈一谈学具的利用方略。

一、在充分感知、形成概念时利用学具

小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尤其是开始学习概念时,更要依赖于亲身的操作实践。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巧用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便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10~20各数的认识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能数出几、十几,甚至百以外的数,但他们对数的认识是不理解的,对数的概念较为模糊,特别是对计数单位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利用学具,通过操作实践来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一根一根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教师再引导启发学生去理解:一捆就是一个10,可以把一捆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单位,一个10是由“10个1”组成的。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摆出11、12、13……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摆?最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认识数位,学习计数方法。这样充分利用学具,把操作与计数紧密结合,从而深刻理解计数单位“十”,形成明确的数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再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节时,小学生认识常见的一元、十元等,但对于几分、百元等还是不太熟悉,为此,我课前将各种人民币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换一换等活动,认识人民币。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对百元、几元等概念也掌握得较好。

二、在分析图意、了解数量关系时利用学具

根据教材的编排,在完成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后,每一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减法计算。从这时起,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进行应用题教学的渗透。在这个最初阶段,教材所出现的只是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尽管这种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非常简单,但此时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年龄仅6岁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图中所隐含的事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却不知所云。因此,理解图意,初步了解图中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是应用题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前提。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应用题,学会审题和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奠定好基础。

例如在第一册数学“加法和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摆学具,且摆一次说一句话(左边摆2个O,右边摆4个)。摆好的让学生合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O,并让他们试着说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O)。接着提问:“这‘6个‘O是怎样得来的?”并用一定的手势引导学生,看学具,想过程,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减法也是如此。此外,还通过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对比,象4+2=6、2+4=6、6-4=2、6-2=4等应用题,借助木棒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区分用图画表示加、减法两类应用题,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认识、理解应用题结构时利用学具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有一种是图文结合的应用题,也称表格式应用题,这阶段的教学是逐步向应用题教学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中,不仅条件是直观的,解答的结果也是直观地展现出来,尽管教师有意渗透构成应用题的三要素(看图说三句话),但学生对“哪是条件”“哪是要求”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在进入图文结合的应用题教学阶段,有关学生认识应用题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就突显出来。因此,我认为这阶段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清理应用题的层次,初步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例如在第一册教材第一次出现的表格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分左右边摆花圆片(左边摆5个,右边摆3个),同时按照学生摆的结果板书:左边有5个花圆片,又拿来了3个,启发学生把摆的结果用问题的形式说出来(一共有几个花圆片)。最后老师接着板书,就出现了课本中的此类例题。这样通过学具,把一个完整的表格式应用题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根据表格应用题的出现,告诉学生:表格中第一行是第一个条件,第二行是第二个条件,第三行就是要求的问题。学生第一次了解到“应用题”“条件”“问题”等术语,并初步知道构成应用题的要素至少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学生通过操作,摆出了“条件”“问题”,从感知知表象,学生对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探索、理解数学规律时利用学具

数学规律的发现与总结,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必须借助学具,这样让孩子从表及里,由深入浅,在学具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才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室里找座位这一大型的“学具”,让学生从数“1~9”,“11~19”中,突出“满十进1”的规律,进而迁移到数21~30,31~40……91~100等,重点解决“几十九”再加1,满十进1,得到后一个整十数,帮助学生克服逢“9”难的问题。同时通过找座位和分析某个座位上的数,帮助学生认识数的排列规律,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然后再次让学生通过操作手中的小棒,重新对这几个规律进行验证,通过找规律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再如教学8的分成时,让学生将学具分成左右两堆,思考一下如何分,并且要求同桌分法不相同,结果有几种不同的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分法,思考如何分,才能避免一个不落的规律。

当然,摆弄学具,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低年级学生自控力差,必须对学具的操作加强训练,避免因此而玩起学具,影响了听课效果。比如,操作学具前提出要求,不要弄出呼声,操作完成后不要再动学具等等。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第二实验小学山东省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共需多少根小棒?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