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助力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管理的提升
2016-05-30仇笳熙
仇笳熙
摘 要:科技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科研国际合作。高校作为国家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主体,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要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目标。高校国际合作管理部门更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管理思路,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提高国际合作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研究从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弊端,寻找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出观点与建议,探寻高校国际合作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改进与提升。
关键词: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 4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6)04-0434-04
0 引 言
在当今科技全球化及科研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在国际学术界上所拥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的科研院所及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与世界知名科研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十三五”时期,中央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要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战略指导思想。高校作为国家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主体,担负着发展新科学、产生新知识和技术的任务[2]。高校要深化国际合作,努力赶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发展脚步。同时,要求高校国际合作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管理思路,改变陈旧过时的管理模式,提高国际合作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推动高校国际合作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原有单一的服务管理职能向创新增效管理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师开展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引导教师以高度的积极性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中去,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实现提升与世界先进大学及科研机构协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质量的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与海外科研机构或海外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交换,教师互访,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由于我国各高校科研能力有差异,教师素质也不尽相同,管理水平良莠有别,使得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开展国际合作的管理模式中具有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分别从教学国际合作及科研国际合作2种主要的国际交流形式出发,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在“十三五”关键时期,高校国际合作管理部门能对现有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各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使得我国高校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工作能更加规范化、有序化。
1 高校国际合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高效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国际合作管理模式的普遍现状是:除了个别几所在国际交流方面开展都比较积极的高校外,其余大多数高校缺乏健全的国际交流管理体制[3]。通常表现为多部门随机化管理,比如涉及到需要签订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时,就归口到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而涉及到学生交换时,归口到教务处;涉及到交流交流访学时,又可能归口到人事处。绝大多数的高校虽然设有国际处,但是在处理具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时,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安排。尤其是缺乏与院系的良好沟通与协作。不能形成校-系两级一体化的分级管理的模式,不能及时了解教师及学生的意愿。使得校系两级需求脱节,配合松散。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了国际合作管理及审批程序上的繁琐与困难,更是让高校教师及学生对国际交流合作望而却步,打击了主动参与到国际交流中的积极性[4]。
1.2 缺乏合理的奖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是:不积极、不主动。有合作找上来了就顺带手做一下,没有的话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合作,自主性较差。另外,多数高校并没有把教师及学生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取得的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比如没有考虑将此部分纳入教师绩效或者学生学分成绩等。致使现行的国际交流管理评价体系体现不出校内人员在国际交流活动中的努力与贡献。高校过度注重教师在国内获取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等,从而忽视了对国际交流管理的建设,没有将其当作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如此一来,对教师及学生主动开展对外交流的积极性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及损伤[5]。
2 提升教学国际合作的管理水平
2.1 规范并完善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两级管理模式
各高校在开展校际间交流与教学国际合作时,应积极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改变原有单一的交换生互访模式。同时,管理部门要实现校、系两级分工合作,紧密配合[6]。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分级管理模式。
具体实施建议:在与国外有合作往来的高校进行交换生海外交流时,学校及学生所属院系要“统一部署、分级管理”地认真做好筹备安排工作:在两校签订校级交换生协议之前,各院系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反映到校国际处,同时积极向兄弟院系取经,做好调研工作,借鉴交换生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院系。学校国际处要负责与国外高校进行沟通协商,认真完成两校关于学生交换计划的协议书,审核中英文版本的统一性。要注意在两校协议书中,应当明确包括交换人数、甄选方式、学分转移、财务安排、住宿安排、入境手续、保险、抵达安排等具体实施细则,避免日后纠纷。协议到期后,校国际处要根据前期实施情况,咨询院系意见,及时签订新的交换协议。此外,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系级交换项目,学校可考虑将其提升纳入校级交换项目中,对其给予一定的资源配置,吸引更优秀的学校及学生来本校进行互访交流。
在交换生的海外交流过程中,校、系两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海外交流项目学生的管理与引导工作。以我校为例,曾经出现过学生报名海外交流项目并通过选拔得到机会,后又因为得到更好机会而放弃的案例,校国际处及各院系外事管理部门,要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规范各类优质资源申请成功后退出情况的处理方案,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对有不良诚信记录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各院系更要主动针对学生海外交流的动机不同,期待前往的交换学校不同等情况,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将工作做细做实,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尽力引导同学实现交流机会与交流地域的双向平衡。
2.2 建立适当的教学国际交流奖励机制
学校及各院系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院系进行适度的奖励或补贴,以激发教师及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积极性。以我校为例,学校层面对于“海外名师讲堂”的知名学者、部分长期合作良好的知名讲席教授等,可获得学校全额资助。除此之外,建议院系可根据情况对本单位年度国际交流进行奖励,比如,鼓励邀请本领域的海外优秀学者来校上短期课程,可对每门次课程支持一定的经费,用于补贴接待交流费用;鼓励研究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到海外一流大学交流访问;鼓励接纳海外一流大学的博士生访问。对于以上2种访问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且有联合发表国际期刊文章的,可补贴一定的经费作为活动费用。
3 提升科研国际合作的管理水平
科研国际合作是校际间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及组成部分[7]。开展校际间同一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国际合作,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完成科研项目,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使得优秀学科带头人所带领的学术团队被国外更多的学科同行所关注,更容易吸引来自海内外的资源和优秀人才的加入,从而良性地获得更为卓越的科研成果。
3.1 完善管理体制,深化科研国际合作
为响应“十三五”时期中央提出的积极创新及推进科研国际合作的指导思想,高校国际合作管理部门及科研管理部门,务必适时提升管理质量及水平,努力为教师及其课题组创造条件和机会,推动学科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密切合作与交流。
建议学校要积极组织本校教师联合海外学者申请国内外政府研究基金。此外,学校或者院系层面要负责联系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促进教师参与并完成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建议在讲席教授来访开设高水平外文教学的课程期间,由管理部门出面,尽可能邀请其举办学术报告,扩大受众面;建议邀请知名讲席教授指导青年教师或研究生在国际和国内著名杂志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争取获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争取国内和国际性的重要学术奖励;同时,校、系两级国际合作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为本校本系师生创造在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的机会;积极引进海外人才,认真承担人才引进的咨询和评价工作等,以求推动学校及院系的优势学科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国际合作的层次,实现共赢。
3.2 建立适当的科研国际交流奖励机制
学校及院系国际合作管理部门可通过出台相应的校级或院系级管理办法,采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国际交流。如适度奖励在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承办或主办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的教师等。同时鼓励两系教师将国外的优秀成果“引进来”:鼓励邀请海外领域优秀学者来校上短期课程;鼓励接纳海外一流大学的博士生访问等。另外,在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要确保成果输出质量:对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论文他引次数较多者进行奖励或补贴。将高校教师“不太主动”进行国际合作的现状努力引导为积极的“走出迎进”[8],保证高水平、高质量的实质性合作。
3.3 采用与世界接轨的管理评价体系,提高自身知名度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合作管理及科研管理的工作,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得出一些认识:提高国际合作的水平,从根本上讲是要通过提高自身水平及国际影响力,来吸引到国外优良的资源。而学者的国际影响力或知名度是以学术影响为基础的,所谓学术影响主要指的是学术成果的积累,其中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主要形式。国际学术论文作为公开、透明、公共的资源,是新知识公布及传播的主要渠道。目前,国际公认的SCI检索论文是学术能力体现的重要方式,现今国际上新兴的SCI论文评估方法是参照加州理工圣地亚哥大学Jorge E.Hirsch教授提出的H-index(H指数)做出的评价。
如图1所示,H代表high citations,H指数是反映学者发表论文学术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某个学者的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他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换句话说,h指数是指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如某人的h指数是10,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10次的论文总共有10篇。
图2为Jorge E.Hirsch教授在研究中统计出的当今世界前1%的几所大学各学科H因子曲线图[9]。与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以他引次数作为论文评判的标准相比,H指数评定法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更符合当今世界前沿的评定及管理模式。由此可见,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不仅是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更是对相应的管理部门也提出改革要求,高校国际合作管理部门要紧跟世界前沿,改变管理评价指标,推陈出新,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
4 结 语
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要以更好地进行“人
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目标。
从国家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入手,放眼海外先进水平,积极扩大国际合作的深度及广度,与国外发达的科研机构达成实质性合作,实现优化创新。这样才能在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同时,良性地提升高校及学者们的国际影响力及学术声誉,吸引更优质来源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延瑾.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认识及思考[J].研究发展与管理,2007(4):57-59.
[2] 张 勇,陈振风,何海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体制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142-144.
[3] 李盛竹.科研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10):63-66.
[4] 陈振风,何海燕.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55-58.
[5] 王喜媛,刘艳妮,叶 明.高校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582-584.
[6] 胡 萍,王 岩.清华大学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研究与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3):12-16.
[7] 吴彬江.科学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国际科技合作[J].中国农业教育,2007(6):41-42.
[8] 王 欣.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学报,2003(6):78-79.
[9]Lillquist E,Green S.The discipline dependence of citation statistics,Scientometrics,2010(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