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05-30顾凤章
顾凤章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自觉的意识,经过后天培养、训练而沉淀于人的脑海中,成为一种自发的能力,使人摆脱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聚合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摸索出“设疑置惑、发散思考、比较综合”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设疑置惑”,先以问题的抛出引导学生自学,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种自学与思考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大有好处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大多依靠死记硬背,虽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进,其诸多弊端也越來越被人诟病。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的评价方式确实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新课标之所以新,就是强调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为特征,而不是以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为标准。我的做法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把知识放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呈现,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了解并理解政治课所要阐述的知识,真正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情景式设疑。就是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联系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生活场景,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带着问题去读书。另一种是演示式设疑。就是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或线段图示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去认识问题。当然,无论是何种设疑,其目的都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带动课本的学习。因此,“设疑”时要把握好问题的“度”,即难易程度,力求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境界。
二、注意“发散思考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以视界的开阔性和思维的全面性,深刻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
在问题的设计上,不是简单地设计一些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比如关于“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利”的学习,先给学生讲一个案例。某地一家超市刚开业时,为了促进销售,容许有些食品与日用品试吃或试用,虽然旁边有免费试吃或试用的货物放在那里,但好多顾客要拆开其他货物包装,说是怕商家偷梁换柱,这给商家造成不小的损失。然后我提出以下问题:顾客这种行为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顾客应该怎样做?商家的营销方式应该怎样改变?提出问题后,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先不看课本,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自学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根据课本的内容独立思考纠正,之后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用政治课本的规范说法让自己的回答理论化。并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努力发现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两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
如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一问题的教学中,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为什么说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人类文明时代?”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认识到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管理公共剩余财产和部落的需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客观上使前人获得的自然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劳动经验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人们可以借助这种继承、积累和传播减少体力和劳动力的浪费和损耗,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而这又促使阶级的产生,出现奴隶和奴隶主的生产关系,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再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多角度思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纷纷提出:奴隶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分工,社会管理制度的建立,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等,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而以后的各种社会形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三、“比较综合”,于比较中分析社会现象包含的政治原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为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治课堂教学,在就每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同一类现象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深刻性。如,在高一“经济生活”教学中,对储蓄、股票、债券、保险等几种不同的投资方式的理解,学生要把握投资的流通性、收益性、安全性这三个方面,以此拓展思维,可得出不同投资方式的基本特征。但作为教师,不能把“解惑”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投资方式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加深对不同投资方式的认识,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把知识放入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加以呈现,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了解并理解政治课所要阐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体现主体地位,并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