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新动向研究

2016-05-30尚武

新校园(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动向形成原因价值取向

尚武

摘 要: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群体较为关注的热点内容。事实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影响校园与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研究工作,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大学教育研究者利用实践分析的方式开展了大学生心理新动向研究。本文从大学生心理价值新取向发展、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两个因素开展研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新动向;价值取向;心理压力;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对于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生生活都有着较大影响。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开展了大学生心理新动向研究。这一教育研究包括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研究以及心理压力形成研究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核心在于从根源上寻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其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研究

在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与心理变化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正面与负面价值取向的特点。

1.正面价值取向特点。(1)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当前大学生对自我意识的追求成为其正面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影响下,大学生涌现出了自信、自强、自立等优秀的心理特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特别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以及网络等媒体中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正面宣传,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开展了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与自我意识相伴的是学生生活、经济独立性的增强,这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基础支撑。

(2)学生竞争意识的出现与发展。随着竞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受社会主流文化影响出现了良好的竞争意识。例如: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成绩竞争、班干部竞争等各种竞争机制的引进,都是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的主要表现。这种竞争意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就业、社交等能力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竞争意识应控制在良性竞争框架内,避免因恶性竞争造成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

(3)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提升。随着我国民主建设进程的推进,以及对大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当代大学生社会民主与法制意识有了较大提升。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价值取向正面发展的主要表现。这一价值取向的出现,表现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工作对于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其作用包括两个层面。在社会层面,大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提升,保证了社会精英群体民主与法制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其工作的继续开展。在大学生实践层面,就大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而言,民主与法制心理取向的形成,保证了其在国家与社会建设中可以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2.负面心理价值取向特点。(1)大学生功利意识较为明显。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期,极易受到社会不良经济意识影响,出现较为明显的功利意识心理取向。如在专业课程选择中,重视理论课程与职业实践课程,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学生功利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功利意识的出现,对于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功利思想的出现严重干扰着教育者的整体计划,同时造成学生间出现恶意竞争的问题。

(2)学生信仰与诚信缺失危机的出现。信仰与诚信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心理价值取向。但是随着社会整体价值观与功利价值取向的变化,部分在校学生出现了信仰与诚信价值缺失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政治、爱情等信仰缺乏信任感,难以形成正面的信仰理念。特别是学生政治信仰的缺乏,容易使学生受到政治投机分子或敌对势力的影响,做出破坏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过度重视经济价值,进而造成其诚信价值观的缺乏。这种诚信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出现严重的道德问题,进入社会后容易出现违反社会道德、触犯法律法规等行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这两种问题的出现,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教育者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包括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公益责任意识等诸多内容。但是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责任意识,形成了错误的心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导致学生过分追求个人与家庭利益,难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个人力量。家庭责任意识的缺失,会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出现各类家庭问题(如赡养老人、子女抚养等问题)。公益责任意识的缺失,会使学生过度追求个人利益,难以形成公益理念不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影响社会主义公益性社会的建设。如部分大学生以自身学习为由拒绝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中拒绝承担家务等,都属于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

在大学生心理动向研究中,我们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素质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间接造成学生负面心理取向的形成。为此,教育者开展了专项的学生心理压力原因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社交性问题造成的心理压力问题。在高校心理问题辅导数据统计中研究者发现,社交原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是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的常見原因。特别是在大一新生中,这类心理压力的形成占据较大比例。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社交圈与社交方式的改变。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其社交层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班级同学数量增加、社会交际圈子变大等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不同于中学时代,大学社交方式更加复杂。比如,学生间更注重社会礼仪,交往目的更加复杂等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的加大。二是心理压力缓解方式错误。由于新生社交心理压力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所以这类心理压力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缓解。但是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缓解方式,采用了网络社交、回避社交圈等错误方式应对,反而增加了社交心理压力。社交心理压力的出现,会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淡薄,进而使学生更加难以融入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甚至部分学生会因为社交问题的出现而怀疑身边所有人,产生信任危机。

2.学习与生活环境变化形成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其心理压力增加的重要原因。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一原因可以细化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与理念的转变、学习竞争压力加大等问题,造成学生在学习领域自信心下降,继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比如,部分学生在高中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领先位置,具有一定自信心与自豪感。但是在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受学习方法发生转变、同学学习质量普遍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入班级的中等甚至偏下水平。这种落差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生集中住宿、经济状况攀比等问题的出现,又在生活层面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如,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其经济条件与同学存在一定差异,进而与其他同学形成隔阂,造成心理压力的增加。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当前大学生产生功利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高校实际管理过程中,学生在这类心理压力影响下,会采用自我封闭、恶性竞争等负面方式进行应对,造成较为严重的校园与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3.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学生与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毕业生在就业困难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心理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班学生群体中,就业心理压力对学生毕业成绩、就业选择以及进入社会发展,都会造成重要影响。当前大学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其心理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就业的恐惧感,即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严重缺乏自信,不敢参加招聘活动。二是盲目就业,即在就业过程中不进行分析,盲目投递简历。

在调研中研究者发现,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的产生,主要包括三个原因。第一,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学生特别是贫困或农村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变自身命运与经济条件。这就使学生对就业过程产生较高的期望值。但是当其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其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就会转化为就业心理压力。第二,社会负面宣传压力。由于社会群体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关注,所以社会新闻媒体将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主要的新闻内容进行报道。但是在报道过程中,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负面新闻宣传内容过多,进而在侧面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第三,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将就业问题想得过于简单,或将从事某一职业定位为就业的唯一目标。这类学生在就业中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形成挫折感,造成心理压力的增加。研究者对就业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发现就业心理压力过大会造成学生功利心理的增加,同时造成其诚信感的降低。

4.感情问题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其感情问题的形成也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这种心理压力主要是两种原因产生的。一种是对感情问题的恐惧感。大学生既希望感情有所发展,又惧怕对感情承担责任,进而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这种感情压力得不到缓解,就会造成学生自闭、自卑等问题。另一种是感情波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感情波折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进而造成其心理压力的增加。特别是感情受挫造成的心理压力,其影响是较大的。这种感情问题造成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责任感淡薄,同时会感情信仰危机。

三、总结

大学生心理动向研究的开展,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教育研究者根据实践调查结果,结合心理学理论研究内容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动向研究,为大学心理学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裕鼎,徐碧波.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2]焦嫔嫔,傅文第.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亚太教育,2016(3).

猜你喜欢

新动向形成原因价值取向
咱村有了新动向
新动向
各地“抢人大战”折射哪些新动向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一些新动向说明了什么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