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韵差异”之中西方舞蹈艺术文化分析
2016-05-30宋媛
宋媛
内容提要
“舞蹈”作为—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特定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在其悠久的演变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符号系统,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就中西方舞蹈艺术一些具体“舞韵”风格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两种文化思想在舞蹈艺术中的表现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中西方舞韵舞蹈艺术差异文化精神
前言
舞蹈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先出现的艺术形式,早在还未创造出语言之前。远古人类就通过“姿态”、
“表情”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各类讯息并提升思维、情感的互换。从最简单的肢体语言到音乐背景、舞台设计、服装样式等的综合,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一个从实用性、宗教性到表演性的演变进化过程,依靠提炼并转换肢体语言,开创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以此表述审美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在其纷繁的动作形式下通过蕴藏着颇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动作语汇、形式结构等外在表现,领略到舞蹈背后的风格和特色,管窥各个民族文化的艺术精神。
1.核理中西方舞蹈艺术文化
1.1古代乐舞的“绝代风华”
自远古以来,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而发展,按照成熟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早在原始社会舞蹈萌芽时期。华夏先民便通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绪和感受。在奴隶制时期,舞蹈更多的是作为王朝的祭祀献舞,一种与上天和先祖的沟通典礼,以后又慢慢发展为礼乐教诲的政治工具。这从《左传》中“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呼!”可见一斑。也就是在这一中华文化发轫之际,出现了专门从事乐舞的艺人——“倡优”。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说到舞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到,她就是汉成帝的皇后,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由乐舞艺人到皇后的身份转变,这是汉代舞蹈艺术发展的一个折射。汉时还由乐舞机构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集民间歌舞。两汉时期的乐舞文化,即宫廷、民间等表演艺术水平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由此也就出现了“百戏”这一综合性的技艺表演艺术(涉及到舞蹈、音乐、幻术、武术、滑稽表演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分裂割据、连年战乱的局面。使得各族乐舞文化大交流对舞蹈发展演变的图景和脉络创造起到了更深远而重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乐舞记载,我们可以从敦煌的壁画中领略到风情各异的艺术色彩。
至隋唐,我国传统舞蹈艺术尤其是宫廷乐舞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辉煌的时代。社会政局趋于稳定,生产力的恢复和进步。盛唐气象之下是文艺的大发展。至今依旧为人所知的《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唐代的宫廷乐舞也被称为“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善盼乐舞部门组织,还成立了“教坊…梨园”等,以训练专业的艺术人才。其有剑舞大家公孙大娘舞剑器动四方;杨贵妃风吹仙袂飘举;谢阿蛮凌波微步袜生尘,这些舞者如群星丽天,彰显着盛唐的文华风貌。
自宋以来,尤其是蒙元以后,舞蹈从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宫廷乐舞变得僵化刻板,而戏曲艺术则兴起,取代了舞蹈在人民艺术生活中的位置,舞蹈逐渐被戏曲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
1.2西方舞蹈的“时尚风潮”
存西方舞蹈罩。“芭蕾”艺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该舞蹈从17世纪开始正式形成了一种典型的,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实际上“芭蕾”最初只是融当时一切流行娱乐形式(即:舞蹈、歌唱、音乐、朗诵和戏剧等)的综合表演。直至19世纪。由于“芭蕾”舞蹈姿态趋于飘逸轻盈,技巧变得纷繁复杂,其在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脚尖舞”的产生,使之统治芭蕾舞台的时代才真正剑来。后来随着《睡美人》《天鹅湖》等经典名剧的世间,艺术中心经由巴黎转向了圣彼得堡,古典芭蕾在俄国也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
存“苣蕾”艺术全方位的发展中,与其文化政策相关的一系列措施是由宫廷贵族的必修课向大众发展成为普及课程。并建立各种学院和研究机构。芭蕾的训练价值、美学内涵,其技术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通过动作形态(开、绷、直、立),展现出了芭蕾瓣艺术别开生面的美学特征。
世纪更替,古典芭蕾舞由于少有创新,动作语言变得程式而僵化,逐渐趋于没落。存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邓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现代舞”,有学者称“现代舞”为反叛的舞蹈灵魂,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邓肯自己的论述中找到根据,她认为:古典芭蕾的训练会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因此向往原始自然的纯真朴实,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芭蕾“只表现活着东西的死亡”.只有存自然中寻求净化的力量和起毵的冲动。才正式否定了旧有的动作模式,传递了一种新的舞蹈美学思想。由此可见,现代糍从迥异于芭蕾舞的随心动作出发,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向人类内心追寻动作的革新,主要体现出人们在工业时代的内存需求。弘扬个人意识的觉醒,抒发生命自由,故而也称其为“自由舞”。
2.由西方舞蹈艺木“舞韵”的比较
2.1动作表现与姿态造型
综观中西方之间的舞蹈艺术,其差异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内收”、一个“外放”。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讲究委婉与内收.因此该舞蹈的肢体语汇也寻求一种内涵体验与气息的配合,其整体上表现为“一种阴柔之中加入了阳刚之气”的风貌。明代朱载所青“转之一字,众妙之门”,应该称得上是对于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美学特质的精辟评述。具体而言,中国的舞蹈习惯运用上肢语言.其将整体舞蹈语汇中的“手”部动作在运行时占据百分之五十。而自上古以来,先民就偏好持物而舞。“刑天舞干戚”“葛天氏操牛尾”,一直到红巾翠袖、曳地长裙,夸张而实质的跳跃动作并不多见。反之,西方世界里那种扩张外放的思维,折射到芭蕾舞的形态上,体现出一种动作的豪情与昂扬,多用跳跃性的动作.肢体躯干线条的尽情伸展,观赏芭蕾舞的整个动作体系,会发现它的重心给人感觉是跳跃拔高的。营造出一种拔地而起,向上渴望飞翔与自由的意向。
2.2舞种差异其“舞韵”差异
(1)中国古典舞蹈,在很多情况下具有规范化的内在含义,继承了表演性的动作特征。而西方芭蕾舞,通常是为了展示舞者体态上的形式美感,一般没有特殊的精神寓意。从表达特质上看来,表演者依靠舞蹈舒展的基本功能,保持优雅的姿势与面部表情,展现自己的内心情绪。与此相反,中国古典舞拥有极为丰富的面部表情与神态,人的喜怒哀乐等都从表情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中得到表现。
在人体美学的表达上,中国和西方传统舞蹈之间也有所区别。西方芭蕾舞所展现的人体美学和精神风貌是依靠较裸露的身体肌肉形态,相对而言,舞者的服装则少有具级的含义。而中国古典舞并没有直接展露人体肌肤。始终是人性美与服饰道相互结合,是一种交融之美的体现,该舞蹈形象的艺术魅力,全在于“寓露于藏,藏中透露”。冈此中国古典舞是以人体内在美的外放为动力,是寓形于神的艺术。
(2)从中西方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性来说,两方舞蹈无论是舞种,舞姿、流派都有严重分化现象,其以“披尔卡”“华尔兹““霍拉舞”等为代表,以及世界知名的“弗拉门戈”“布鲁斯”等等。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共同之处存于.西方民间舞蹈和东方舞比起来,多表现出绅士风范、目不它视、昂首阔步,是现一种“直”的特征,即舞者则属于优雅型。而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由于地域广阔,民族分布散居,各地风俗传统不一,因此具备着浓郁的东方特色。其汉族舞蹈的“秧歌”“花妓““龙舞”等;还有少数民族舞蹈苗族的“锦鸡舞”、壮族的“蚂拐舞”、塔吉克族的“鹰舞”等等,都充满着其景其情,妙趣横生,而舞者在善于渲染心灵深处内存微妙的情感变动的同时表达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总而言之,中西方舞蹈艺术表演者存骨子里流露出的是然各异的“舞韵”风情。热情奔放、自由浪漫的两方舞蹈文化让人热血澎湃,而典雅含蓄的东方艺术也让人沉醉其间。通过对这些内外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中西方舞蹈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世界范围内领悟艺术的真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