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

2016-05-30吴晓庆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闲暇子女家庭

吴晓庆

摘 要:闲暇生活满意度是研究95后大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收入、生源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有留守经历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大学生闲暇满意度差异。分析并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探索社会、高校和家庭3个维度加强和创新闲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95后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闲暇管理;闲暇教育

中图类分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5-0110-05

对于95后大学生来说,他们拥有47.2%以上闲暇时间,且高校的休闲资源较为丰富,闲暇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生活对大学生平衡身心、发展自我、美化人生有着毋庸置疑的重大影响,因此,大学生的闲暇管理和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闲暇相关理论综述

亚里士多德称“闲暇”为手边儿的时间。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中指出,闲暇是指人们除劳动外用于消费产品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马克思则强调,闲暇是摆脱了各种社会责任之后剩余的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1]

学术界常把个人时间分为个人学习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自由时间就是广义的闲暇,所以闲暇是一个时间概念。仅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人们常把休闲等同于闲暇。

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和对闲暇的深入研究,学者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20世纪80年代,闲暇、闲暇文化和闲暇教育纳入了中国学者研究的理论视野,庞桂美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全面把握闲暇教育的涵义:“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终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2]

现代社会中,学界为了更深入研究闲暇需求、闲暇动机以及闲暇行为等,引入了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运用的满意度这一理念。闲暇满意度则是指个体在从事闲暇活动时所获得的正向看法和感受,它是个体对自己目前闲暇实践所感受到的整体满意或满足的程度[3]。

二、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

问卷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根据95后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察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测度包括以下9项: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有留守经历。

第二部分为闲暇满意度量表。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闲暇满意度的研究使用最为广泛的是比尔德和瑞格布(Bread和Ragheb,1980)编写的闲暇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共24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心理、教育、社会、放松、体能、审美层面。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评分,分数越高闲暇满意度越高。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故本研究亦参考该量表。

(二)调查与统计方法

采用随机发放问卷测量,在江苏理工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共发放问卷500份,涉及理科、工科、文科等多个专业类别。回收有效问卷493份,回收率为98.6%;有效问卷457份,有效率为91.4%。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管理,最后把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三、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对江苏理工学院学生的闲暇满意度各个层面及各项的平均数进行描述性分析。

(一)95后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总体水平

从表1可知,江苏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的“闲暇满意度”量表的整体平均为3.75,属于五点量表中的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简单分析,此次95后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基本满意。

本文之前所做的相关调查发现,尽管95后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由于对闲暇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把闲暇仅仅当作休息、娱乐和消遣,缺乏正确的闲暇观和操持闲暇的技能,缺乏健康的人际交往、高尚的艺术审美、不懈的兴趣探索等可持续性提高未来生活满意度的活动。所以,这一群体对自身闲暇生活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

(二)6个维度满意度差异分析

在表1中,“闲暇满意度”量表6个满意层面的得分介于3.38至4.08之间,各个层面的分值相差无几,但仍存在差异。

95后大学生对于闲暇的放松层面达到了基本满意的程度,这一维度得分为4.08,这可能与人们闲暇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舒缓压力、获得身心的放松,而这种心理放松可以通过很多休闲途径达到。

其次是教育维度和审美维度,得分分别为3.95和3.77,由于高校的闲暇资源较其他区域的闲暇资源来说,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育引领,都更丰富。

得分较低的是体能维度,为3.38。越来越多的闲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对体能锻炼的参与,如网络。比起参加正规的体育运动,长时间坐着就能进行的闲暇活动也许更便捷、更轻松。

(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比较

问卷设置了9项有关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希望借此调查验证不同背景的95后大学生闲暇满意度存在差异。这9项内容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收入、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有留守经历等,调查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家庭收入的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专业类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是否独生、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有留守经历等7项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1.男生的闲暇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

男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4.10,女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29。在任何社会场景和文化环境中,男性和女性用于工作和闲暇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即男女在闲暇参与上是不平等的。95后大学生主要參与的闲暇活动如球类竞技、网络游戏等项目的核心都是竞争与表现,这与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吻合,而对于女性来说可能对女性意识产生负面效应。此外,还有研究指出,男女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结果预期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其对闲暇生活质量的不同感知。[4]

2.文史艺类学生的闲暇满意度高于理工类学生

文史艺类学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98,理工类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60。艺术类学生和文史类学生由于专业特色,学习与休闲有机会融于一体,因此能够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理工科学生因课业压力较大,尤其是期末考试通过率相对于其他专业类别的通过率低,则导致其闲暇参与较少,对闲暇生活实际自主支配力较弱。

3.小城镇学生的闲暇满意度高于大城市和农村学生

小城镇生源学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95,大城市和农村生源学生闲暇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67、3.59。大学普遍位于城市郊区,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类似于小城镇,而与城市和农村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虽然从小就生活在闲暇资源丰富、先进、便利的环境中,但家长对他们学历期望高,各种兴趣培训的动机大都为了升学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学习基础和经济压力大。他们的闲暇时间并不能完全自由支配,是受制约的,所以满意度不高。

4.双亲家庭的子女闲暇满意度高于单亲家庭的子女

双亲家庭子女的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91,单亲家庭子女的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04。大量社会统计资料表明,现代中国家庭的特点是结构多样、变化较多,如婚姻破裂比例增加、单亲率高以及重组家庭数量增加。另外,还有跨区域甚至跨国家庭的组合等。与传统家庭相比,单亲家庭往往伴随着疾病、家庭矛盾等各种情况,父亲或母亲的缺失对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避免的巨大影响。

5.独生子女的闲暇满意度高于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90,非独生子女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51。相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能努力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5]。

6.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闲暇满意度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

有学生干部经历大学生闲暇满意度为4.17,没有学生干部经历学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45。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普遍对闲暇参与的积极性较高,闲暇管理能力较强。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的闲暇时间使用主要是用于消极颓废的活动,于是在闲暇中产生了乏味的感觉。

7.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闲暇满意度较高

无留守经历学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99,有留守经历学生闲暇满意度均值为3.24。很多非常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定期交流都是特意安排的,主要为了保证他们和子女在一起有限的时间内过的愉快,可以说,闲暇促进了他们和子女的交流。然而,总体上陪伴时间的缺乏,以及出于补偿心理的刻意陪伴,会导致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从子女的长远发展来说,这种重乐趣创造而轻塑造培养的家庭闲暇教育,是有消极影响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不同年级、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的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专业类别、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是否有留守经历等6项大学生闲暇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差异。社会、高校以及家庭要从不同层面加强闲暇教育,让大学生把闲暇生活过得充实、愉快和富有意义。

(一)加大闲暇资源的投入

大学生在不同环境里以不同方式使用闲暇时间。社会有必要关注大学生的闲暇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关联,诸如社会控制、性别歧视、文化认同、社会化等,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与保障。为大学生提供闲暇基础设施、闲暇机会、闲暇项目和服务,让青年大学生们能全面利用有利于个人成长的闲暇资源。例如,协调利用免费开放的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游乐场和体育馆等场所,利用地方性的休闲服务机构或业余兴趣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闲暇指导。

(二)加强与创新高校闲暇教育

高校闲暇教育是师生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所形成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教育,通过价值观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共同兴趣和爱好而形成,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高校的闲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必须明确闲暇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应重视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指导,优化大学生闲暇生活结构,增加闲暇活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可依托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等载体,加强闲暇教育,使大学生闲暇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对于大学生的闲暇教育,除了增加有关内容之外,还要提高他们主动参与闲暇的积极性。研究中发现,不少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处于被安排、被参与状态,也即被动休闲。一个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参与和获得的体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高度的内在动力与积极的体验相连,而被动的参与(如因学校统一安排而不得不参与、反正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身边的同学都在做等)往往使他们将闲暇与乏味挂钩。为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为他们提供丰富、自由的闲暇环境,让大学生在有意义的自主行为中认知闲暇、认同闲暇。

(三)完善现代家庭教育结构

从上述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闲暇满意度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且贯穿终生。

以往有关家庭闲暇的研究都把焦点放在“传统”家庭上,而95后大学生的家庭结构是特殊的,他们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为子女在闲暇教育上的投入是空前的。遗憾的是,这些投入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子女的升学、工作等功利性目的,而对于闲暇活动在子女道德、个性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往往关注不够,这也从客观上降低了子女对家庭闲暇生活的满意程度。可见,必须将美育、德育、闲暇教育纳入现代家庭教育,通过家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对闲暇的重视来引导子女的全面发展。

从95后大学生闲暇生活与其家庭成员的关系来看,父亲和母亲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角色意义。对于母亲来说,家庭义务是对她们闲暇生活的最大制约,强烈的“照顾伦理”抑制了女性的个人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母亲与子女的闲暇交流就是她们照料子女的活动。对于父亲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参与较少。然而,父亲在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社会意义。父亲通过体育和户外活动等活跃的游戏,形成了一种以闲暇活动为基础的养育,这种教养方式似乎更接近人们一直追求的素质教育。可见,家庭环境下的闲暇不仅维系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感情,还对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为子女树立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7.

[2] 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2.

[3] BREAD J G.,RAGHEB M G.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80(1):20-33.

[4] MUNSON W W,WINMER M A. Leisure behavior and occupational ident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7,46(2):190-198.

[5] 郝克明,汪明.獨生子女群体与教育改革——我国独生子女状况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9(2):42-51.

猜你喜欢

闲暇子女家庭
人在何时最清醒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闲暇拾笔寄娱情
恋练有词
闲暇时间干点啥?
莫让闲暇“抹杀”青春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