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教学中职校教师教学中“导演”角色的体验分析

2016-05-30刘锋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6年5期
关键词:导演职校应用型

刘锋

[摘 要] 推行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能够加快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状况的缓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导演”角色难以适应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从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着手,提出了系统的“导演”型教学建议,旨在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

[关 键 词] 职校教师教学;“导演”角色;体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120-02

我国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国家转型为创新驱动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这一经济模式转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创新性驱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学校教学能够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缓解目前社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对于职业教学十分重视,教育部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大力推行“学生为课堂主题,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职业教学改革,试图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为主的教学现状。

一、职校教师队伍现状

职校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既是教学体系改革的倡导者,又是优势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行人,深知职校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囿于角色转变观念不到位以及对课程体系熟练程度不够,很多职校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课堂角色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下面对职校教师队伍教学角色转变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角色转变观念认识不到位

很多职校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的进程中,简单地认为,转变教学角色就是给学生更多的课堂发言机会。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师经常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对课堂讲述内容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敦促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并没有发生改变,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只是迫于课堂学习的压力被动进行学习,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职校教师对课堂角色转变观念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职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课程掌握程度不够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演员”,以讲台为表演平台,以学生为观众进行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表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仅仅需要针对本节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就能圆满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临时抱佛脚的备课方式导致许多职校教师对于课程体系掌握程度不够,章节之间的串联工作准备不足。在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时,部分职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学生的课程问题进行完善的回答,对学生的课程引导不到位,这些问题导致无法完成课堂“导演”的任务,由此可见,职校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掌握程度不够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二、教师教学中“导演”角色的体验

(一)教学方法的指导

一名优秀的“导演”应当为演员创造合适的场景,通过触景生情的方式充分调动演员的情绪,并通过适当的演技逐渐调动“演员”的情绪,这样的“导演”不仅可以提升戏剧的拍摄质量,还能培养演员的演技以及对戏剧的热情。而在职校教学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进行的“导演”,圆满地完成“导演”的任务,需要教师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完成课程演员的情绪调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程内容教授的过程中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益处。

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片机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硬件数字电路的基础上,掌握软硬件融合的单片机工作机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课程。在进行单片机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转变课程角色,做好教学中的“导演”,就应当按照为学生布置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的教学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应当提前编写单片机跑马灯程序、按键控制程序以及屏幕显示程序,并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程序的烧录和运行,让学生感受到单片机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对单片机运行程序的现象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地进行单片机理论的学习,教师作为课程的“导演”,应当指导学生让学生从基本的数字电路0、1逻辑入手,掌握单片机外设的工作原理,再进一步进行ARM芯片架构的学习。最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后续课程的开展。

(二)知识难点的疏导

职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完成职业教育之后应当具备独自解决现实问题、完成工作的任务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学课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单单靠学生的自我学习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及时的疏导,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PLC编程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由于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PLC编程与设计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在PLC编程与设计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中断的工作机理,如果教師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学生在后续的PLC编程与设计过程中极易出现程序无故运行停止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质量。如果教师再进行中断机制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理论分析加程序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课程“导演”的作用就没有真正的发挥,一名好的“导演”应当具备用简单的表现方式展示复杂的思想传递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中断工作机理的讲解时,教师应当结合日常生活,将堆栈工作机理生活化、形象化,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处于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爱玩的天性依然存在,传统课程教授方式使用强制的方法压抑学生的天性,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全身心投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转变教师课堂角色,就是要丰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字芯片进行原理性讲解前,应当将芯片的功能通过相关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演示,通过芯片工作产生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先进行功能性学习,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使芯片理论知识的教授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三、教师角色转型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缓解社会高素质劳动人才短缺的现状,因此职业教育的学生应当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照搬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单纯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形式,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却不能做课堂的主角,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制约了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专职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将课程改革工作落实到位,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从课堂的表演“主角”变为“导演”,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并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适时引导,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培养社会所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

意义。

总之,职校教师需要从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演员”转变成掌握数字化教学的“成功导演”,如何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并有所建树,教师需要在现代化教学中学会体验“导演”角色,从方法指导、难点疏导、兴趣引导入手,提高教学效果,适应现代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数字化教学中电子专业教师的“导演”角色体验[J].百花园地,2014(3):28.

[2]路宗新.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换[J].继续教育,2013(6):110-112.

猜你喜欢

导演职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的职校我的梦
“翻转课堂”中教师“翻转”之反思
浅谈舞台行动在话剧排演中的重要性
分析导演在文艺晚会中的执行力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