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墨茹砂 此情可寄

2016-05-30毛国强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紫砂壶

毛国强

紫砂艺术发展迄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伴随其成熟和发展,人们开始在紫砂壶、器皿、杂件上署名、纪年、纪事,并融合书法、绘画、篆刻进行陶刻创作,形成了一整套兼具图腾、民俗、宗教等文化符号同时又有浓郁文人情怀的紫砂文化艺术体系。它不简单从属于任何艺术派系,而是一门以诗、词、歌赋、楹联、篆刻、印章为主题,通过正、草、隶、篆、甲骨、钟鼎、石鼓、简帛、碑帖各体书法表现墨痕、笔锋以及创作者思想的手工艺术。它以人物、山水、花卉、虫鸟、蔬果、飞禽、走兽、民间吉祥图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为创作题材,以刀代笔,是通过白描、写意、抽象轮廓等绘画技法在紫砂坯体上进行刻绘、刻画、琢砂的综合性装饰工艺。

1 紫砂陶刻的出现

紫砂陶刻是伴随着千年陶文化孕育而生的,它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宜兴地区日用陶的发展、茶文化的演变以及饮茶方式的转变, “东坡提梁壶”相传问世于北宋,出土的“吴经提梁壶”则明确是嘉靖纪年,“供春壶”也辗转得以传世。在紫砂壶的成型工艺逐渐成熟时,紫砂陶刻也就应运而生了。

紫砂陶刻最早见于元代壶,上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在此期间其他陶器也已形成刻绘的装饰技法。早期的陶刻是艺人为了把自己与他人的作品区分开,以硬物在生陶坯上的署名,故尚未形成具有真正装饰意义的紫砂陶刻。

“供春壶”由吴颐山署小楷底款,而由供春刻出。紫砂大家时大彬最初落款皆托人代劳,后勤习刀工笔法,自署款识,紫砂陶刻由此开始具有一定的韵味。时大彬一改紫砂壶的粗笨面貌而制小壶,并在壶上镌刻“茶熟清香有,客到一可喜”、“石鼎屯文火,云籖品惠泉”、“吟竹养浩然”等字。放弃大壶改制小壶的做法使茶壶具有了文人的气息,而诗词陶刻更是紫砂装饰的里程碑,为后世陶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紫砂陶刻与文人情怀

时大彬开创了紫砂壶的陶刻装饰技法,自身虽不是文人,但其作品连同陶刻装饰都已经带有一定的文人情怀。十九世纪初,紫砂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真正意义上文人参与紫砂创作的新纪元。时任溧阳县令的陈鸿寿(曼生),经常或独身或邀集文人、金石家到邻近的宜兴县参与创作紫砂壶。《茗壶二十品》就是当时以学识渊博、文化造诣高、文人风骨足著称的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并传世的写照。《茗壶二十品》成书于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年),首先由陈曼生的深交汪小迂绘成白描图,然后由陈曼生、郭频迦在每幅图旁亲笔题词作铭,封面上还有郭频迦所题 “陶冶性灵”四字。 “曼生十八式”等紫砂壶的创作,包括陶刻和铭文,都得益于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的直接参与——其设计、工艺、诗作、陶刻、篆刻等艺术创作皆极具文人情怀。这种文人大量参与创作的情况,改变了陶刻仅有署名功用的原貌,大大推动了创作者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长远地改变了陶刻本身。

因此,继时大彬陶刻铭文装饰后,由陈曼生及其僚属将文人参与紫砂创作推向了历史的高峰。此后,陶刻装饰往往不局限于表达器物本身,更承载了文人、官僚、陶艺人的思想和文化,展现出紫砂载体上的文人情怀。

3 文人情怀的发展与演绎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演变出契合时代的符号与语言。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紫砂工艺厂成立,经过以“七大老艺人”及众多厂内“辅导”为代表的紫砂艺人的不懈努力,紫砂艺术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光彩。越来越多的紫砂爱好者了解紫砂、了解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金石家、学者来宜兴参与创作紫砂壶。诗词歌赋书画印熔于一炉,体现出紫砂文化的巨大包容性。陶刻装饰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文人、学者投身到紫砂艺术的创作中。

紫砂陶刻的“文人情怀”不仅属于文化人和艺术家,更属于人民大众。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益扩大,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稳步推进,随着“一带一路”的宏图大展,富于文人情怀的紫砂陶刻,也逐渐有了跨越时代的文化意义。

4 结 语

陶刻以紫砂为载体,立足于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历史积淀、时代脉搏等题材,贴近生活的同时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不正是紫砂陶刻装饰带有的文人情怀及其所追求的远大愿景吗?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必定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紫砂壶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